《丝绸之路》这篇课文用一个短小的故事引出了丝绸之路的来历,重点讲述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献出毕生的精力打通了古代中国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了丝绸之路的艰难过程;之后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巨大作用——成为促动亚欧交流和世界文明发展的纽带。基于以上的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学生的分析,我比较成功地执教了《丝绸之路》一课。通过整个磨课和上课过程,我有了很多的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充分挖掘背景资料,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内容距离现在十分久远,丝绸之路的辉煌已经不可能复制,我们已无法真正的体验丝绸之路的繁华。所以课前我让学生查找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等背景资料,及张骞出使西域的十三年的经历。使学生能够跨越时间的距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同时通过对资料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取舍得当重点突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
面对一篇长课文,而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我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地对教材实行适当的取舍,紧紧抓住文章的两大重点,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以及丝绸之路的巨大价值和历史意义。让学生反复与文本实行对话,充分地自读自悟。即使本课说明性的文字较多,但教学过程中仍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比如设计了抓重点词、想象、换词、追问、反诘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力求把课上得扎扎实实,让学生学有所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丝绸之路的画面配以音乐和解说,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中播放了张骞出使西域回来的片段,让学生体会张骞的坚韧、勇气、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尾声出播放了丝绸之路的整体介绍,使学生加深了对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进而产生民族自豪感,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媒体的应用恰到好处,真正为教学服务。
课堂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虽然在充分的准备的基础上实行执教,但是在有些问题的处理上还存有着一些瑕疵。
一、教学中放手不够大胆
因为上课学生不是自己的学生,该班学生对于抓词抓句来理解课文的方法掌握的不是很灵活。加上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引导上没有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按照预先的设计,一环一环地牵着学生的鼻子往下实行。
二、个性批注还流于形式
为了存有批注这样一个环节,也仅仅是一个环节,在课堂上为了不耽误下面的教学,我对学生批注的指导太简单,浮在表面,流于形式。
针对本次教学的存有的问题,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改进。
一、预设“精心”,生成“精彩”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对教材实行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解读,要“用教材教”,超越教材,用精心的“预设”为学生搭建课堂生成的平台,让预设与生成珠联璧合、和谐共生,力求让课堂教学达到“挈领而顿,百皱皆顺”的境界,使一堂平淡的课表现“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课堂中我要敏锐的捕捉、悉心收集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学生反馈的,有利于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鲜活资源,并以此来调整教学行为。教学中有弹性的预设教学内容,为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与教学文本、教学环境以及教师和同学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使课堂教学持续生成.用自己的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语文教学离不开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如果每堂课都面面俱到,那只能是蜻蜓点水走过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教材的特点,每节课或每个阶段确定一个训练点,争取让学生一课一得,每节课都有收获,持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学有所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