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陈梦醒老师讲的《登高》一课,感觉挺好,,无论是朗读、讲解,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直观形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脉搏能与老师一起跳动,师生双边活动较好。
一、导入自然,比较识记。
由登高诗导入,分了三类:
1.登高望远,思亲怀乡。
2.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3.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既巩固了以往积累的古诗,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
二、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
能够运用普通话教学,老师领读,但语言较平淡,在讲述的过程中缺乏点激情,再加强一些会更好地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教学方式灵活,注重了学生的朗读练习。
整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现得较好。如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自读、分组读、指名朗读古诗、听课文朗读录音、默写等,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意,感知诗人的情感。
四、老师的讲解很到位,讲出了《登高》诗的意境。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四、建议:
1.提倡教师范读、领读,带着学生进入诗中,这样学生朗读的时候能有个借鉴。
2.应该全方位地了解诗意,然后让学生默写,就容易的多了。
3.结合一些图片,利用多媒体展示、讲解,学生对诗的理解会更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