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稻麦科技,2007,25(4) 23 状突起(气门)在幼虫淹水时得以从根内和根周围 结茧化蛹,土茧全部附在离稻丛基部1~9 cm范围 获得空气(稻水象甲幼虫的重要特征)。 1.3蛹 内的须根上。稻水象甲具较强的趋水性,趋荫蔽性 较强,趋光性不强。其主要通过运输稻谷、稻草及其 老熟幼虫先在寄主根系上作土茧,然后在土茧 中化蛹、土茧长约5 mm,宽约3 mm,卵圆形,表面光 滑,白色,大小和成虫相似,但喙紧贴于胸部,复眼黑 色。 2为害特点 制品,其他寄主植物、交通工具等进行远距离传播, 成虫可借气流迁移10 000 m以上,还可随水流传 播。其寄主种类多,危害面广,主要有禾本科的水 稻、稗草、看麦娘、狗尾草、李氏禾等。 4综防措施 稻水象甲主要以1代幼虫为害早稻为主,2代 根据该虫的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总体防治策 虫量极低,一般不会对晚稻造成严重为害,成虫食 叶,幼虫食根,以幼虫为害为主。成虫多在叶片的叶 缘或中间沿叶脉方向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形成长短 不等的长条白斑,长度不超过3 cm。幼虫密集根部 在根内或和根上取食,l~3龄幼虫蛀食根部,4龄后 爬出稻根直接咬食根系,根系被取食后,植株矮小, 分蘖减少,极易拔起,严重时植株枯死,成穗率降低, 每穗粒数明显减少,抽穗期,成穗期推迟,最终导致 减产,一般田块减产10%~30%,严重田块减产可 达50%~70%。 3发生规律 稻水象甲属半水生昆虫,在该地区1 a 2代,以 成虫滞育越冬。成虫在3月中、下旬开始解除滞育 并取套禾科杂草,水稻秧苗嫩叶,留下条状取食斑,4 月中下旬迁入双早本田取食并交配产卵,5月上旬 至6月上旬为1代幼虫期;5月下旬始见1代蛹,峰 期在6月中旬;l代成虫于6月上旬始见,6月中下 旬达峰期。新羽化的1代成虫生殖滞育,取食田间 杂草和无效分蘖,或转移到田埂上取食杂草。飞行 肌发育完成后,绝大部分1代成虫便迁飞到山边夏 蛰,并在秋后直接越冬,少量越飞不成功或飞行力弱 的个体,则滞留田埂,房前屋后,道路旁等处的表土 草根下越夏越冬,一些尚未迁走的田内成虫随早稻 收割留于稻草堆中越夏越冬;再有一些在收打时散 落在田问待晚稻插后,经取食新苗,解除滞育并产 卵,2代幼虫期从8月上中旬至9月中,8月底始见 蛹,2代成虫于9月上旬始见,9月下旬高峰,取食后 飞行肌发育。10月上中旬陆继迁往山上越冬,尚未 迁走的和羽化晚的个体,飞行肌不能完成发育,便滞 留在田埂杂草中或晚稻田内越冬。 稻水象甲成虫产卵时,均要爬到稻株水下,将卵 产在叶鞘纵侧组织的空格内,老熟幼虫在稻丛土下 略是“加强植物检疫、搞好农业防治,适时使用药剂 防治、狠治越冬代成虫,重点防治第一代幼虫,挑治 第一代成虫”。 4.1加强检疫 严禁从疫区调运可携带传播该虫的物品,对来 自疫区的交通工具,包装材料,应严格检查,必要时 要做灭虫的处理。 4.2农业防治 4.2.1消除杂草,降低越冬虫源在春季越冬成虫 未向稻田转移前和秋冬季,结合清杂和田管,清除田 边、沟边、山边、杂草并烧毁。以消灭越冬成虫。 4.2.2合理施肥施氮肥多的稻田,幼虫量大,呈 直线增长,所以氮、磷、钾合理搭配,科学施肥可以降 低虫口密度。 4.2.3适时排水早期排水后。田间缺少静止水, 可使成虫产卵减少,也可影响孵化的初龄幼虫成活。 在末龄幼虫危害期排水,使土壤干旱也可控制稻水 象甲为害。 4.3生物防治 保护青蛙、蟾蜍、蜘蛛、蚂蚁、鱼类等天敌,利用 天敌来消灭害虫。 4.4化学防治 4.4.1 防治成虫 可在双早秧苗移栽前2~3 d防 治1次,移栽后7~10 d,对早稻大田防治1次,若虫 口密度高7 d后应再治一次。用5%锐劲特悬浮剂 30 mg/667m 。或40%敌氟晴100 mg/667m ,或 20%三唑磷乳油100 mg/667m 对水5O~60 kg/ 667m 喷雾防治,并保持田问有寸水7 d左右。 4.4.2 防治幼虫 在幼虫盛发期5月上中旬用 3%进口呋喃丹颗粒剂3 kg/667m ,或5%的甲拌磷 颗粒剂2 kg/667m ,拌细沙15 kg均匀撒人稻田,保 持田间有寸水层,使其自然落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