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清代茶具

来源:小奈知识网
清代茶具 清王朝统一后,采取了一些开明措施,如减免一些赋税,对部分手工工匠废弃\"匠籍\"制等,使制瓷业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另外,茶类有了很大的发展,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无论哪种茶类,饮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陶瓷茶具仍是清代茶具的主流。清代瓷茶具在青花、五彩、单色釉基础上,创新发展了珐琅彩、粉彩瓷茶具。清代的紫砂陶茶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有新的发展。除陶瓷外,清代茶具材质更加多样,造型更加丰富。 在烹茶过程中清代对洗茶这一道工序已不如明代那么重视明代的“茶洗”已经在清代茶具中消失。但与明代相比清代茶具的制作工艺却有了长足的发展这在清人使用的最基本的茶具(即茶盏和茶壶)上表现最为充分。清代的茶盏、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 清时的茶盏,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的盖碗,最负盛名。盖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盖呈碟形,有高圈足作提手;碗大口小底,有低圈足;托为中心下陷的一个浅盘,其下陷部位正好与碗底相吻。目前的盖碗就是清代盖碗的延续和发展。盖碗又称“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居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 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镇生产,其时,除继续生产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还创制了粉彩、珐琅彩茶具。清代的江苏宜兴紫砂陶茶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康熙年间宜陶名家陈鸣远制作的梅干壶、束柴三友壶、包袱壶、南瓜壶等,集雕塑装饰于一体,情韵生动,匠心独运。制作工艺,穷工极巧。嘉庆年间的杨彭年和道光、咸丰年间的邵大亨制作的紫砂茶壶,当时也是名噪一时,前者以精巧取胜,后者以浑朴见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任溧阳县令、“西冷八家”之一的陈曼生,传说他设计了新颖别致的“十八壶式”,由杨彭年、杨风年兄妹制作,待泥坯半干时,再由陈曼生用竹刀在壶上镌刻文或书画,这种工匠制作,文人设计的“曼生壶”,为宜兴紫砂茶壶开创了新风,增添了文化氛围。乾隆、嘉庆年间,宜兴紫砂还推出了以红、绿、白等不同石质粉末施釉烧制的粉彩茶壶,使传统砂壶制作工艺又有新的突破。 清代涌现了大批颇具成就的壶艺名家他们对紫砂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最著名的壶艺大家当推惠孟臣、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吴大潋、邵大亨等。 此外,自清代开始,福州的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海南的生物(如椰子、贝壳等)茶具也开始出现,自成一格,逗人喜爱,终使清代茶具异彩纷呈,形成了这一时期茶具新的重要特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