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和意义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下。
(1)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
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措施 (1)警示意义
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由于盲目开垦农牧过渡地区的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2)人类应采取的措施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因此,“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做出综合评价。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纬度位置的差异。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纬度位置的差异。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海陆位置的差异。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方法 1.影响垂直自然带的因素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所在纬度 相同海拔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海拔 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3)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 降水因素 地貌因素 季节因素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雪线分布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里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越高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素综合作用 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
在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要特别关注海拔高度的差异。
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南美大陆南部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尼亚沙漠)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马达加斯加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和巴西高原东南部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形成原因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温深入内陆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东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自北向南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东) 热带雨林带 热带(稀树)草原带 寒带苔原带(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较高纬度) 温带荒漠带 特别提醒: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的判断方法:
依据某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纠错笔记: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如下图所示: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图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功能失调的例子。
(3)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域的发展变化。如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周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示意如下。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 (1)成因
(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3)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