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第三小学 赵小成
教学目标:
1、通过两首不同风格的外国歌曲的欣赏和学唱,让学生来感受不同音乐所带来的不同情绪反映。一首是幽默风趣地,一首是愉快活泼地,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和体验。
2、通过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演唱表演和创造、合作能力。
教学思路:
本节课是听、唱、动、奏等环节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为了对学生在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综合加以培养。在这节课中遵循有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并在教学中体现艺术性和思想性、创造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融“教育性”、“知识性”、“创造性”、和“艺术性”于一体,集“学习”、“创造”、“表演”和“体验”于一炉,同时用多媒体课件等电教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内容:
1、聆听《孤独的牧羊人》 2、表演《剪羊毛》
教材分析:
1、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一个插曲。《音乐之声》是一部美国好莱坞音乐剧,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略)。《孤独的牧羊人》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中的衬词“来咿懊都”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曲,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2、《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甚广的民歌。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剪羊毛”这一劳动的情景。歌曲为大调式、二段体结构。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热爱和自豪的心情,坚信劳动能创造幸福的生活,点出了“热爱劳动”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并在音乐实践中获得真实地体验。 教学难点:
如何将音乐活动贯穿于音乐课堂中,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四分休止符和符点音符的演唱。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录音机、磁带、钢琴、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剪羊毛》进教室 2、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使学生更熟悉《剪羊毛》的旋律,为学唱歌曲时做好准备。 二、《孤独的牧羊人》 1、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外 通过师生对话和教师声情并国歌曲,请你听听歌曲的情绪是怎样茂地演唱,创设一个和谐、平等地?它有什么特点? 而融洽的课堂学习环境,以此建2、初听歌曲一段,学生回答。 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3、教师范唱。 4、学生唱唱其中最能反映牧羊人愉快心情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音乐感的一句歌词“来咿懊都······”师介绍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风格。 5、教师介绍歌曲演唱的背景,让学生欣赏影片片段《孤独的牧羊人》,在“来咿懊都······”的衬词处,拍手并轻轻地和着音乐哼唱。 受,进行随机的演唱训练,为歌曲教学中演唱难点的解决作好伏笔。 多媒体画面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化,使学生获得更为清晰的音乐形象,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多媒体课件) 激活兴趣并使学生音乐审美能力6、复听歌曲,和着音乐与教师一起表演。 也得到升华。 (录音伴奏) 创设一个欢快、活泼、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和学生一起表演,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三、表演《剪羊毛》 (一)导入:“同学们表演的牧羊人真是又活泼又滑稽,说到羊,你知道哪个国家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教师介绍澳大利亚风土人情,背景音乐为《剪羊毛》的伴奏。(多媒体课件) 2、师总结:“澳大利亚的景色可真美,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可见羊儿之多,大草原呈现白色一片,甚至可以和白云比美,因为羊儿多,澳大利亚的男女老少们都会做一件事,那就是剪羊毛.(板书)今天,就让我们 通过欣赏和介绍,直观地画面录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感受,让学生了解一些人文知识,体现学科综合。 一起来听一首澳大利亚的民歌《剪羊毛》,请 你听听这首歌给你带来怎样地感觉?(录音磁 带)生:“高兴地、愉快地„„” 3、师:“可有两只小羊在炎炎夏日,身以学生为主体,抓住节奏训上还披着厚厚地羊毛呢?你愿意帮它剪一剪练这一音乐主动脉,加强学生对吗?” 符点节奏的体验感受,运用体态4、两只小羊分别代表两条旋律,请学生律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身体的动上台点击鼠标,教师琴上演奏,学生听琴律动,作来表现音乐,在实践中加深对感受符点节奏的不同。 符点节奏的认识。 (二)学唱《剪羊毛》 1、聆听歌曲《剪羊毛》(大屏幕播放) 2、学生和老师数数歌曲中有几个休止符? 3、复听歌曲,请学生在休止符的地方拍手.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5、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6、教师在琴上演奏全曲,学生看谱聆听. 7、跟琴学唱,解决难点乐句。 通过拍手游戏,不仅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而且强化了休止符的作用。同时,通过教师的范唱和演奏,使学生熟悉歌曲曲调,从而更好地掌握歌曲。 强化休止符的正确演唱,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掌握节8、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 奏。 9 9、再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休止符处加上拍腿游戏。 四、创造与活动 1、师:“同学们,大家今天都来了铅笔 盒,现在就请你试着用它来作打击乐器,看看鼓励学生用身边的东西作打谁配得最好,配得恰当,而且富有美感。” 击乐,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音源,2、学生自己听着音乐配上合适的音乐。体现音乐来源于生活的主题。 (听录音范唱)
3、学生说说自己给音乐配上了那些节奏。 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活泼4、小组讨论如何将歌曲表现地丰富多彩,的课堂创作空间,鼓励学生发挥听着音乐小组合作。 想象,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5、师总结:“看了同学们的表演,仿佛 让我来到了澳大利亚热闹的牧场上,是呀,劳通过总结,让学生了解劳动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只有劳动才能带所带来的快乐,突出“热爱劳来幸福的生活。
6、学生听着《剪羊毛》音乐出教室。
动”的主题。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从构思到正式成型只有三天时间,由于时间仓促,所以我在上课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但是在教学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有很多思考,有很多的收获。试教以后我进行了反思,又听了我们音乐教研员徐老师和各位音乐教师对这节课的评价和分析,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音乐课堂要重视过程,而不是展示,应该说在这节课中我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也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音乐游戏的辅助措施.如在比较符点节奏和无符点节奏的练习中,我让学生通过聆听钢琴不同的演奏,听音乐律动(剪羊毛)等一些辅助措施来强化学生对符点音符的感受.学生从律动中切身感受到有了符点节奏以后的音乐,变得欢快而活泼.从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符点节奏的演唱,为接下来学唱歌曲《剪羊毛》做好准备,由于前面做了铺垫,所以学生在演唱环节中一气呵成。为了让农村的孩子能有更多的信息,给学生更广阔的视野,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准备了很多有关澳大利亚风情特色的图片和音乐,使学生对陌生的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让学生了解了国外的风土人情和音乐特色,使农村的孩子不出校门也能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地。
我在设计最后一环节时,本想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创作空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是很理想。由此可见,上课要随机应变,不要教教案,而是要根据课堂实际而定,教师要会调度整个课堂气氛。这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