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
申 请 书
申请单位: (盖章)
联 系 人: 电话(区号):
申请日期: 年 月 日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印制
一、填报说明:
㈠、本表粗框中的内容由申请单位填报,其余各项由考核组填写; ㈡、此表一律用电子版,无公章无效,公章复印无效;
㈢、企业名称及制造场地必须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的企业名称及地址相同;
㈣、所有制性质是指:全民、民营、股份制等;
㈤、计量机构名称填写申请单位内主管计量工作的机构名称,没有专设机构的也可以注明专职或兼职人员的名字;
㈥、申请许可产品明细等项目,空格不够,可加页,加盖骑缝章; ㈦、现场生产条件自查、考核记实中自查评定结论为“符合”、“不符合”和“不适用”三种。考核条款中4.2.3、4.2.6、4.7.8和4.10.3等4款可能对某类考核不适用。如4.2.3对首次考核不适用。
㈧、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从事制造计量器具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3个月前,向原准予制造计量器具许可的质监部门提出复查换证申请。 二、申报时需携带以下有关资料和证明:
(一)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申请书(纸质、电子各1份); (二)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或型式评价报告(原件及复印件)
(三)法人证明文件;(工商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税务证复印件);
(四)主要检测设备检定(校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五)所执行的现行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如检验方法含在产品标准中,应提供产品标准);
(六)出厂检验记录一份 ;
(七)到期复查的需提供原“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原件。
一、申 请
1、申请单位基本情况
申请单位名称 法 人 代 表 单位注册地址 制造场地地址 单 位 传 真 单 位 网 址 计量机构名称 联 系 人 电话 (区号) E-mail 社会统一代 码 电 话 (盖章) 主管部门 所有制性质 邮 编 制造场地面积 单位职工总数 人 技术人员数 人 营 业 执 照 发 证 机 关 原制造计量器吉制 具许可证编号 新取证/复查
营业执照 注 册 号 发证日期 已取证计量 人 检定人员数 发 证 日 期 有效期 年产量 (台件) 年产值 (万元) 2、企业主要负责人、技术管理人员、检验(检测)人员状况
序号 姓 名 性别 年龄 职务/职称 文化程度 专 业 工作年限 3、申报许可产品明细
序计量器具号 代 码 计 量 器 具 名 称 型号(规格) 准确度 等 级 型式批准 证书编号
4、申报产品管理情况
产 品 关 键 生 产 设 备 序号 标准和设备名称 型号(规格) 生产厂家 出 厂 编 号 计 量 标 准 和 产 品 关 键 检 测 设 备 序号 型 式 评 价 或 样 机 试 验 产 品 序号 产 品 名 称 型号、规格、准确度 委 托 日 期 鉴定或试验报告编号 试验结论 标准和设备名称 型号 (规格) 生 产 厂 家 出 厂 溯源证编 号 书编号 溯源单位 名称 有效 期至 定型鉴定或样机试验机构 定型鉴定或样机试验日期 (三)现场生产条件自查、考核记实
4.2 计量法制管理 序号 考核条款 考核要求 考核方法 (1)检查新产品是否取得型式批准证书; (2)如果原依据的型式评价大纲发生变化的,检查申请单位是否按照新的大纲要求取得了型式批准。 检查与产品有关的技术文件、资料,是否全部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对许可证到期复查的企业,检查许可证标志和编号使用的正确性。 自查评定 自 查 记 录 考核评定 考 核 记 录 1 ★ 4.2.1 型式批准 申请制造许可的计量器具必须按规定取得相应的型式批准证书。 2 3 ★ 4.2.2 计量单位 与产品有关的技术文件、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取得制造许可证的单位,应当在产品明显部位(或者铭牌)、使用说明书和外包装上标明制造许可标志和编号。 计量器具铭牌标识应包括:计量器具名称、规格(型号)、出厂编号;计量器具的生产厂名、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许可证标志和编号等信息。委托加工的计量器具,应有被委托方的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标志和编号。 出厂产品必须经检验合格,并具有合格证。 4.2.3 许可标志 4 4.2.4 产品标识 检查是否有产品标识;标志的信息是否正确、齐全。 5 ★ 4.2.5 产品合格证 (1)抽样检查出厂产品是否具有合格印证; (2)检查合格印证的信息是否真实、内容是否齐全。 (1)检查是否按要求采取了铅封、封印或其他保护措施; (2)检查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6 4.2.6调整控制 如果有要求,应在产品相应位置进行铅封、封印或其他保护措施。 考评员签字
4.3 人力资源 序考核条款 号 4.3.1 单位负责人 单位负责人应熟悉《计量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重视计量和质量工作,并管理或指定管理者代表负责单位计量和质量管理工作。 申请单位应设置足够的质量管理人员,各岗位职责明确,并能独立行使职权,熟悉和掌握本岗位的质量管理工作。 (1)查阅有关人员名册和任命书、聘用合同等相关证明材料; (2)采取与单位负责人面谈方式,检查其熟悉《计量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重视计量和质量工作的情况; (3)检查质量和计量管理人员的配置是否满足要求,并通过面谈或笔试方式,检查其是否能独立行使职权,熟悉和掌握本岗位的质量和计量管理工作; (4)通过与技术人员面谈、笔试或现场操作方式,检查其是否具有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一定工作经验,能解决技术和质量问题; (5)检查计量检定人员实际掌握计量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情况。 考核要求 考核方法 自查评定 考核评定 自 查 记 录 考 核 记 录 7 8 4.3.2 质量管理人员 9 申请单位应根据生产规模配备相适应4.3.3 技术人员 技术人员,并且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一定工作经验,能解决技术和质量问题。 申请单位应根据需要设置足够的计量人员,各岗位职责明确,熟悉和掌握本岗4.3.4 计量人员 位的计量工作。计量检定人员应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计量检定员证。 操作人员能够胜任本职岗位工作,经培4.3.5 操作人员 训考核合格,国家规定实施职业资格的岗位必须持证上岗。 申请单位应确保上述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以执行分配的任务。应规定所要求的专门技能,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单位应该确保提供培训以满足已识别的需要,保存培训活动的记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并予以记录。 10 11 12 4.3.6 能力和培训 (1)查看是否有培训计划,计划的内容是否满足单位产生和管理的需要; (2)检查培训计划的落实情况和培训的有效性,并查阅有关培训的档案资料。 考评员签字
4.4 生产场所 序号 考核条款 考核要求 考核方法 自查评定 自 查 记 录 考核评定 考 核 记 录 (1)查看办公地、生产地是否与工商注册或备案地点相符; 具有与所制造的计量器具相适应的固定生产场所,明确区分生产、检验、包装13★ 4.4.1 固定生产场所 和储存等区域,并符合该项目许可考核必备条件所规定的要求。组织异地生产的,须提交生产地在工商管理部门备案的证明材料。 (2)查看固定生产场所的产权证明或租赁合同的原始文件; (3)对照许可考核必备条件检查固定生产场所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4)检查生产场所是否明确区分生产、检验、包装和储存等区域; (5)异地组织生产的,是否具有相关证明材料。 (1)各加工、装配和试验生产线工作环境清洁,物料放置整齐,标识清晰。 (2)零部件工序流转应有必要的工位器14 4.4.2 生产环境条件 具,防止磕、碰、划伤。 (3)应满足相应标准及工艺技术文件所规定的环境温度、湿度以及防尘、防震、防锈蚀、抗干扰、防静电等设施的要求,并应有相应的监测设备和监控记录。 (1)检查生产环境是否清洁,物品堆放是否整齐; (2)检查零部件工序流转是否有必要的工位器具; (3)检查防尘、防潮、防振、防腐蚀、防干扰等设施及环境温度是否满足保护人身健康安全的要求,是否符合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的要求。 考评员签字
4.5生产设施 序号 考核条款 考核要求 考核方法 自查评定 自 查 记 录 考核评定 考 核 记 录 (1)将许可考核必备条件中规定的要求与单位提供的生产设备配备一览表用于生产的各种设备的种类、数量、准15★ 确度和性能等应能满足所制造的计量器4.5.1 生产设备 具的生产和工艺的要求,并符合该项目许可考核必备条件所规定的要求。 相对照,检查生产设备配备是否齐全;设备性能是否满足生产和工艺的要求; (2)现场检查生产设备的配备情况,与一览表的一致性; (3)根据一览表随机抽样若干种主要设备,检查性能、状态的符合性。 (1)根据许可考核必备条件中规定的要求,对照单位的工艺装备一览表,检 各类工艺装备的数量、准确度、种类等16 4.5.2 工艺装备 应满足所制造计量器具的生产、加工、装配的要求,并符合该项目的许可考核必备条件所规定的要求。 查工艺装备配备的是否齐全,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2)现场检查工艺装备的配备情况与一览表的一致性; (3)根据工艺文件或者工艺装备一览表随机抽样若干种关键工艺装备,检查性能、状态的符合性。
序号 考核条款 考核要求 考核方法 自查评定 自 查 记 录 考核评定 考 核 记 录 (1)根据许可考核必备条件和加工、装配、调试的工艺文件中规定的要求,根据原材料验收、关键零部件检验和整机装配、调试的需要,应配备相应种类、17 4.5.3 检测设备 数量和准确度等级的测量设备,并符合该项目的许可考核必备条件所规定的要求。 对照单位的检测设备配备一览表,检查检测设备的配备是否齐全;检测设备的准确度是否满足要求; (2)现场检查检测设备配备的情况与一览表的一致性; (3)随机抽样若干台检测设备,检查性能和状态的符合性; (1)检查各类加工和试验设备是否都处于完好的状态,并具有有效的合格证(1)各类加工、试验和特种设备都必须(2)测量设备应取得有效的检定证书或18 4.5.4 设施管理 经校准确认能满足要求,并有检定或确认状态标识; (3) 对生产中使用的各类加工、试验和测量设备应有专人使用和定期维护,主要设备的使用和维修要有记录。 明; 家有关的规定; (3)检查测量设备是否具有有效的检定证书或经校准确认能满足要求,并有检定或确认状态标识; (4)检查生产中使用的各类加工、试验和测量设备是否有专人使用和定期维护,主要设备的使用和维修是否有记录。 处于完好的状态,并有有效的合格证明; (2)检查特种设备的管理是否符合国 考评员签字
4.6检验条件 序号 考核条款 考核要求 考核方法 (1)检查是否具有固定的出厂检验场所; (2)检查场所的面积是否适应检验工作的需要; (3)检验场所的环境条件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1)检查人员数量是否满足生产和检验要求; (2)查阅检验原始记录,检查实际检验人员与检验人员名单的一致性; (3)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对检验人员进行知识和操作的考核。 (1)检查现场使用产品标准、计量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是否是现行有效的文件; (2)查阅出厂检验原始记录,检查现场检验项目是否覆盖标准和规程或规范规定的内容。 (1)根据许可考核必备条件和产品标准、计量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要求,对照单位的出厂检定计量器具一览表,检查出厂检定计量器具配备的是否齐全,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2)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对出厂检验条件进行综合能力考核。 (1)检查出厂检验用的计量器具及主要配套设备是否全部具有有效的检定或经校准确认其满足要求; (2)检查计量器具是否有检定或确认状态标识,标识的信息是否真实; (3)如果建立最高计量标准的,是否经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应的计量标准证书。 自查评定 自 查 记 录 考核评定 考 核 记 录 19 应有固定的能满足出厂检验要求的4.6.2 环境条件 场所,其环境条件必须满足相应的产品标准、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的规定。 20 应配备能满足生产和出厂检验要求的检验人员(至少两名),检验人员应4.6.3 检验人员 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并取得相应的检验资格。 出厂检验必须依据现行有效的产品标准和计量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检验4.6.4 检验依据 项目必须覆盖标准和规程或规范所规定的内容。 出厂检验用测量设备的数量及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应满足其生产规模和许可考核必备条件以及产品标4.6.5 测量设备 准、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所规定的要求。 所有出厂检验用的计量标准器具及主要配套设备应满足量值溯源要求,具有有效的检定证书或经校准确认其满4.6.6 量值溯源 足要求,并有表明其检定或确认状态的标识。如果申请单位建立最高计量标准的,必须经考核符合,取得相应的计量标准考核证书。 21★ 22★ 23 考评员签字
4.7 技术文件 序号 考核条款 考核要求 考核方法 自查评定 自 查 记 录 考核评定 考 核 记 录 24★ 应具备与所制造计量器具相关的国家或行业产品标准。如果没有上述产品4.7.2 产品标准 标准的,应有企业产品标准并履行备案手续。直接采用国家或行业产品标准的应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 (1)检查是否具备现行有效的国家或行业产品标准,并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 (2)企业制定的产品标准是否履行备案手续。 25 (1)检查生产中使用的产品图样与型式批准的图样的一致性; 产品图样应有图样目录、标准件、外(2)检查一套具有代表性的图样,检查购件、零部件明细表、总装图、电路图、有无缺图现象,图样的内容是否完整、正4.7.3 产品图样 零部件图等。生产中使用的产品图样应确; 与型式批准的图样保持一致。 (3)随机抽查几个部门的一套同类产品的图纸中的若干张图纸,检查是否完全一致,与目录、明细表和实物对照是否相符。 (1)随机抽取一种代表性产品的工艺文件,检查其是否具备生产必须的各种文件; (2)抽查其中若干种工艺卡,检查其内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文件的审批、更改签署手续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3)抽查若干个部门的上述工艺卡,检查其是否统一;并检查各种工艺文件之间是否一致。 26 4.7.4 工艺文件 产品的加工、装配、检验和试验的工艺规程或作业指导书,应满足产品设计的技术要求。工艺文件的技术要求和数据应符合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27 说明书中应有技术指标、型式批准证书、许可证标志、执行产品标准以及关键零部件采用等信息,并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说明书应编制能指导用户正4.7.5 使用说明书 确安装、操作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其内容一般包括:产品功能,安装图,电源接线图,操作、调整、维护方法,常见故障的诊断、分析、排除方法及配件清单等。 (1)检查说明书的内容是否完整; (2)检查说明书中的技术指标是否准确,并与产品标准中的规定要求相一致; (3)检查说明书是否能够指导用户安全、正确地安装和使用。 序号 考核条款 考核要求 考核方法 自查评定 自 查 记 录 考核评定 考 核 记 录 28 4.7.6 检验记录 应有物料进厂、零部件加工、检验和整机装配、出厂检验等生产过程的各种检验记录。记录应受控,内容应完整、准确、清晰和客观。 (1)检查是否有固定格式的检验记录单; (2)检查零部件检验记录是否包括检验项目、检验设备、检验条件、检验结果、检验日期和检验人员签字等信息; (3)检查出厂检验记录是否包括了产品标准、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所规定的全部信息; (4)检查记录是否真实可信、清晰明了。 (1)检查是否制定了主要生产设备、工艺装备、检测手段和出厂检验测量设备一览表; (2)检查一览表是否包括了设备名称、设备编号、制造单位、主要性能、使用部门、设备状况等有关的信息; (3)检查设备一览表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 29 4.7.7 设备一览表 应提供主要生产设备、工艺设备、检测设备和出厂检验测量设备一览表。一览表应包含设备名称、设备编号、型号规格、制造单位、主要性能、使用部门、设备状况等有关的信息。检测设备和出厂检验测量设备一览表应有周期检定或校准的信息。 当使用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对技术文件和检验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应确保: (1)由使用者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应被制订成足够详细的文件,并对其适用性进行适当验证; (2)建立和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这些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输入或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3)维护计算机和自动设备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提供保护检定、校准和检测数据完整性所必需的环境和运行条件。 30 4.7.8 电子信息文件 (1)检查由使用者开发的计算机软件是否被制订成足够详细的文件,并对其适用性进行适当验证; (2)检查是否建立和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检查计算机和自动设备的功能是否正常,环境和运行条件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 考评员签字
4.8管理制度 序号 考核条款 考核要求 考核方法 自查评定 自 查 记 录 考核评定 考 核 记 录 31 4.8.2计量管理制度 申请单位应建立健全各项计量管理制度,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 计量器具(测量设备)的配备、使用和维护管理制度; (2)计量器具(测量设备)的周期检定/校准管理制度; (3)计量标准和出厂检验设备管理制度; (4)原始数据、记录管理制度; (5)证书、标识管理制度; (6)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培训和考核管理制度; (7)检验实验室管理制度; (8)计量技术档案和资料保管制度。 32 4.8.3质量管理制度 通过查阅文件、原始资料和有关记录,并对生产制造过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核查,检查以下内容: (1)内容的完整性,制度内容必须覆盖考核规范规定的要求。 (2)文件的受控性,制度形成文件,文件的制订、发布和更改应该有相应的批准手续。 (3)文件的可行性,规定的内容应该申请单位应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管理制符合单位的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 (4)实施的有效性,规定的制度必须度,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原材料、外协件、外购件进厂验收实施,实施的结果必须有效,并能够提供实施的记录。 和管理制度; (2)零部件检验和产品出厂检验制度: (3)成品、废品、返修品管理制度; (4)设备、工装管理制度; (5)用户服务制度; (6)质量岗位责任制度; (7)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制度; (8)售后服务和质量投诉处理制度等。 考评员签字
4.9售后服务 序号 考核条款 考核要求 考核方法 自查评定 自 查 记 录 考核评定 考 核 记 录 33 4.9.1服务能力 应具备与所制造的计量器具相适应的售后服务的条件和能力。许可考核必备条件中对售后服务的条件和能力有明确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应有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负责管理售后服务工作。 检查售后服务的条件和能力,包括场地、设备、通讯、人员等设施和资源是否与所制造的计量器具相适应。 检查是否有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管理售后服务工作,服务的职责是否到位。 (1)检查是否有顾客投诉记录和投诉的处理记录; (2)对顾客的投诉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和处理。 34 4.9.2 服务管理 35 4.9.3 顾客投诉 应有顾客投诉和投诉处理的记录。 考评员签字
4.10产品质量 序号 考核条款 考核要求 考核方法 自查评定 自 查 记 录 考核评定 考 核 记 录 36★ 4.10.1产品型式控制 产品型式应与该产品型式批准证书批准的型式保持一致。如对原有产品在结构、材质、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做了重大改进的,申请单位应进行产品的型式试验。如果型式试验结果表明因上述改进而导致性能、技术特征发生变更的应申请办理计量器具新产品型式批准手续。 (1)对照型式批准资料,检查产品在结构、材质等方面是否做了重大改进: (2)如果有重大改进的,检查申请单位是否进行了型式试验: ()如果型式试验结果说明导致了性能和技术特征发生变更的,检查申请单位是否申请办理型式批准手续。 37★ 4.10.2 产品质量控制 产品的质量应持续符合产品标准和计量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技术指标和计量性能指标的要求。 (1)在生产企业现场抽样已经检验合格的产品,检查其质量技术指标和计量性能指标是否符合产品标准、计量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技术指标和计量性能指标的要求。抽样要有代表性,要覆盖全部申请许可项目。 (2)复查考核的,应检查许可证有效期内接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产品质量技术监督抽查的情况。 38 4.10.3 软件质量控制 产品中包含有测量软件的,应提供足够详细的文件,以及对其适用性和防作弊性能进行验证的证明; (1)检查测量软件的文件是否齐全; (2)检查企业提供的测量软件适用性和防作弊性能验证的证明材料。 考评员签字
附录B.1
主要生产设备确认记录表
主要加工设备 产品类别 名称 规格型号 编号 生产厂 实物 管理台帐 维护记录 购买证明 转让协议 存在形式确认(Y/N) 所有权确认(Y/N) 确认记录 考核组长: 考评员: 日期:
填表说明:1.粗框中内容由企业现场填写,“存在形式确认” 和“所有权确认”由考评员填写, Y表示符合;N表示不符合;
2. “存在形式确认” 和“所有权确认”不符合的,需在“确认记录”中说明。
附录B.1续
主要生产设备确认记录表
主要加工设备 产品类别 名称 规格型号 编号 生产厂 实物 管理台帐 维护记录 购买证明 转让协议 存在形式确认(Y/N) 所有权确认(Y/N) 确认记录 考核组长: 考评员: 日期:
填表说明:1.粗框中内容由企业现场填写,“存在形式确认” 和“所有权确认”由考评员填写, Y表示符合;N表示不符合;
2. “存在形式确认” 和“所有权确认”不符合的,需在“确认记录”中说明。
附录B.2
关键零部件检验情况确认记录表
产品类别 关键零部件 名称 检测设备 主要检测项目 名称/型号规格 编号 依据的检验工艺文件 检测设备的溯源情况(Y/N) 检验记录完整性(Y/N) 确认记录 考核组长: 考评员: 日期:
填表说明:1. 粗框中内容由企业现场填写,“检测设备的溯源情况”和“检验记录完整性”由考评员填写, Y表示符合;N表示不符合;
2. “检测设备的溯源情况”和“检验记录完整性”不符合的,需在“确认记录”中说明。
附录B.2续
关键零部件检验情况确认记录表
产品类别 关键零部件 名称 检测设备 主要检测项目 名称/型号规格 编号 依据的检验工艺文件 检测设备的溯源情况(Y/N) 检验记录完整性(Y/N) 确认记录 考核组长: 考评员: 日期:
填表说明:1. 粗框中内容由企业现场填写,“检测设备的溯源情况”和“检验记录完整性”由考评员填写, Y表示符合;N表示不符合;
2. “检测设备的溯源情况”和“检验记录完整性”不符合的,需在“确认记录”中说明。
附录B.3
关键零部件使用情况确认记录表
经核准的关键零部件 产品类别 名称 规格型号 生产厂 实物 图纸 与型式批准的一致性确认(Y/N) 使用 进货检说明书 验记录 销售 合同 确认记录 考核组长: 考评员: 日期:
填表说明:1. 粗框中内容由企业现场填写,“与型式批准的一致性确认”由考评员填写,Y表示符合;N表示不符合;
2. “与型式批准的一致性确认”不一致和不符合的,需在“确认记录”中说明。
附录B.3续
关键零部件使用情况确认记录表
经核准的关键零部件 产品类别 名称 规格型号 生产厂 实物 图纸 与型式批准的一致性确认(Y/N) 使用 进货检说明书 验记录 销售 合同 确认记录 考核组长: 考评员: 日期:
填表说明:1. 粗框中内容由企业现场填写,“与型式批准的一致性确认”由考评员填写,Y表示符合;N表示不符合;
2. “与型式批准的一致性确认”不一致和不符合的,需在“确认记录”中说明。
附录B.4
出厂检测项目与测量设备现场确认记录表
序号 产品类别 检测项目 序号 名称 标准 / 规范 条款号 名称 检测设备 检测人员 规格型号 编号 确认 结论 (Y/N) 确认记录 考核组长: 考评员: 日期:
填表说明:1. 粗框中内容由企业现场填写,“确认结论”由考评员填写,应对是否符合标准 / 规范条款要求做出评价:Y表示符合;N表示不符合;
2. 现场检测使用的检测设备与申请书中的描述不一致时,需在“确认记录”中说明。
3. 填写的检测设备及规格型号,一定要与所申请许可项目的检定规程或检验方法中规定的项目一致,并体现量程和范围。
附录B.4续
出厂检测项目与测量设备现场确认记录表
序号 产品类别 检测项目 序号 名称 标准 / 规范 条款号 名称 检测设备 检测人员 规格型号 编号 确认 结论 (Y/N) 确认记录 考核组长: 考评员: 日期:
填表说明:1. 粗框中内容由企业现场填写,“确认结论”由考评员填写,应对是否符合标准 / 规范条款要求做出评价:Y表示符合;N表示不符合;
2. 现场检测使用的检测设备与申请书中的描述不一致时,需在“确认记录”中说明。
3. 填写的检测设备及规格型号,一定要与所申请许可项目的检定规程或检验方法中规定的项目一致,并体现量程和范围。
附录B.5
出厂检验项目现场试验考核记录表
序号: 第 页,共 页
被检计量器具名称 被检计量器具来源 现场试验情况记录 现场试验方法 □比对试验 □重复性试验 □计量性能试验 □其他试验( ) 依据计量技术规范/标准编号 测量设备的符合性 依据文件的有效性 环境条件的符合性 人员操作的符合性 现场试验结果 考核结论 □符合 □不符合 (原始记录编号 ) 考评员:
附录B.5续
出厂检验项目现场试验考核记录表
序号: 第 页,共 页
被检计量器具名称 被检计量器具来源 现场试验情况记录 现场试验方法 □比对试验 □重复性试验 □计量性能试验 □其他试验( ) 依据计量技术规范/标准编号 测量设备的符合性 依据文件的有效性 环境条件的符合性 人员操作的符合性 现场试验结果 考核结论 □符合 □不符合 (原始记录编号 ) 考评员:
(四)综合考核评定情况
1 考核类别
□首次考核 □到期复查考核 □增项考核 □条件变更考核
2 考核依据
4.1 《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监督管理办法》 4.2 《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考核通用规范》 4.3 必备条件细则名称: 4.4 产品标准编号及名称:
4.5 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编号及名称: 4.6 其他文件编号及名称:
3 考核过程概述
首先召集了预备会议,对有关事宜进行了沟通;之后召开了由相关人员参 加的首次会议,考核组组长宣布了考核有关事宜安排、该单位领导介绍基本概 况、现场巡视、分组考核,情况汇总、最后召开末次会议通报考核情况。
4 考核情况汇总
不符合项整改要求,见“不符合项报告” (共 页);
5 考核结论
□ 考核合格;
□ 考核基本合格,需要整改; □ 考核不合格。
6 整改情况确认
6.1 不符合项整改的确认
不符合项 报告编号 整改要求 整改结果的确认意见 6.2 整改结论意见
申请许可项目 经过整改,考核合格; 申请许可项目 未完成整改,考核不合格。
7经考核确认的许可项目
序号 计量器具代 码 计 量 器 具 名 称 型号、规格 准 确 度 考核组组长签字:
8 考核组成员签字
考核组职 务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考评员证 号 考核项目 签字 组 长 组 员 技术 专家
8、审批意见
审 批 结 论 受理日期 证书编号 审 批 人 年 月 日 (吉)制00000 号 发证日期 年 月 日 有效期至 经 办 人 年 月 日 发 证 单 位 意 见 (盖章) 年 月 日
现场考核结论说明
1、“考核要求”中除4.1“总则”外,其余38款均为现场考核项目。其中4.2.1、4.2.3、4.2.5、4.4.1、4.5.1、4.6.4、4.6.5、4.7.2、4.10.1和4.10.2共计10款为否决项,其余28款为非否决项。
2、考核项目的评定结论分“符合”、“不符合”和“不适用”三种。 (1)符合考核条款要求的项目,评定结论为“符合”;
(2)不符合考核条款要求的项目,评定结论为“不符合”;
(3)考核条款中4.2.3、4.2.6、4.7.8和4.10.3等4款可能对某类考核不适用。如4.2.3对首次考核不适用;4.10.3对不包含测量软件的计量器具不适用,评定结论为“不适用”。
3 考核结论分“考核合格”、“考核基本合格,需要整改”和“考核不合格”三种。
(1)否决项和非否决项的评定结论全部为“符合”的,考核结论为“考核合格”;
(2)否决项的评定结论全部为“符合”,非否决项评定结论为“不符合”的不超过5款(含5款)的,考核结论为“考核基本合格,需要整改”;
(3)否决项有1款或1款以上评定结论为“不符合”或者非否决项有6款或6款以上评定结论为“不符合”的,考核结论为“考核不合格”;
对申请多项制造计量器具许可的,考核组应对每个计量器具许可项目做出考核结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