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病症护理常规

来源:小奈知识网
 。

有头疽

有头疽是由外感风热、湿热、火毒之邪,而致气血瘀滞,结聚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行疾病。以局部红肿热痛,有多个脓拴堆积,溃后形如峰窝为特征,多发于中老年人,尤其兼有消渴证者多见,易出现“陷证”。相当于“痈”。 1. 辩证分型

1.1 火毒凝结: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束,脓液稠黄,能迅速化脓脱腐。全身发热,口

渴,尿赤。舌苔黄,脉数有力。

1.2 湿热壅滞:局部症状与火毒凝结相同,全身状热,朝轻暮重,胸闷泛恶。舌苔黄腻或白腻,脉

濡数。

1.3 阴虚火炽: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全身

发热烦躁,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燥,脉细弦数。

1.4 气虚毒滞:肿势平塌,跟脚散漫,皮色灰暗不泽,胀重木痛,腐肉不化,脓液稀少,易成空腔。

全身畏寒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淡红,舌苔白或微黄,脉细无力。 2. 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病室宜整洁、通风、舒适、安静。高热者卧床休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卧位。 2.2病情观察

2.2.1 密切观察记录体温、 2.3情志护理 2.4饮食护理 2.5用药护理 2.6临症护理 2.7 并发症护理 2.7.1 内陷

2.7.1.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7.1.2 壮热恶寒无汗者,注意保暖;壮热无恶寒者,可用冰袋降温;壮热口渴者,可大量饮水,或多饮西瓜汁。神昏者防止跌倒,应设置床栏,必要时用约束带固定,同时避免搔抓创面。 2.7.1.3 饮食可以流质或半流质,忌食荤腥发物及甜腻之品。

2.7.1.4 遵医嘱及时使用抗生素和抗休克治疗,局部换药不能挤压,原发病灶处的肢体要固定。 2.7.1.5 保持各类导管的通畅,做好口腔、皮肤护理。

3.健康指导

发颐

发颐是多由外感或手术后,汗出不畅,余邪热未能外达,终聚于颐颌之间所致,以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伴高热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相当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慢性化脓性腮腺炎”等。 1辩证分型

1.1热毒蕴结:颐颌之间结块疼痛,张口不利,继则肿痛渐增检视腮腺管口常现红肿,压迫局部有黏稠的分泌物溢出,身热。舌质红,苔薄腻,脉浮数。

1.2毒盛酿脓:颐颌间结肿疼痛日增,甚至肿势延及面颊颌颈项,焮红灼热,张口困难,继之酿肿应指,腮腺管口能挤出脓性分泌物,高热口渴。舌质红或绛,舌苔黄腻,脉弦数。

1.3 热毒内陷:颐颌间肿块多平塌散漫,肿势可延及脸面和颈项,焮红灼热,疼痛剧烈,汤水难咽,壮热口渴,痰涌气粗,烦躁不安,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舌苔薄而干,脉细数。

1.4 余毒未清:病程日久,经常反复发作,发作时颐颌部肿痛,腮腺管口能挤出脓性分泌物,每在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进食时颐颌部感到胀痛,口内常有恶臭。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 3. 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2病情观察 2.3 情志护理 2.4 饮食护理 2.5用药护理 2.6临症护理 2.7 并发症护理 2.7.1 内陷

2.7.1.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健康指导

流注

流注是因感染邪毒,流窜血络,阻于腠理肌肉深部所致,以一处或数处漫肿,微热疼痛,皮色如常,内有脓液为主要表现的痈类疾病。有暑湿流注、余毒流注、瘀血流注、髂窝流注之分。相当于“菌血症”、“多发性转移肌肉深部脓肿”、“髂窝部脓肿”等。 1. 辩证分型

1.1 余毒攻窜: 发病前有疔疮、痈、疖等病史。全身伴有壮热,口渴,甚则神昏谵语。舌红,舌

苔黄,脉洪数。

1.2 暑湿交阻:多发于夏秋之间。初起恶寒发热,头胀,胸闷呕恶,周身骨节酸痛,胸部散发白蓓。

舌苔白腻,脉滑数。

1.3 瘀血凝滞:劳伤筋脉诱发者,多发于四肢内侧。跌打损伤诱发者,多发于伤处。局部漫肿疼痛,

皮色微红,或呈青紫,溃后脓液中夹有瘀血块。妇女产后恶露停滞而成者,多发于小腹及大腿等处发病较缓,初起一般无全身症状或全身症状较轻,化脓时出现高热。 4. 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2病情观察 2.3 情志护理 2.4 饮食护理 2.5用药护理 2.6临症护理 2.7 并发症护理 2.7.1 内陷

2.7.1.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健康指导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10 窦道

因手术创伤,或局部残留异物,或兼有邪毒侵袭所致。以局部有小疮口,有脓性分泌物流出,疮周皮肤呈潮红、丘疹、糜烂等湿疹样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肌肤。瘘管可参照本病护理。 10.1 护理评估

10.1.1 窦道形态、部位、数目、深浅,以及流出脓液的量、色泽、气味。窦道口周围皮肤颜色。 10.1.2 局部是否红、肿、热、痛。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10.1.3 心理社会状况。

10.1.4 辨证:余毒未清证、气血两虚证。 10.2 护理要点 10.2.1 一般护理

10.2.1.1 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0.2.1.2 卧床休息,经常变换体位,以利引流。 10.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0.2.2.1 窦道引流应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脱落、受压、扭曲。 10.2.2.2 观察引流液量、性质、颜色、气味。 10.2.2.3 观察局部红、肿、热、痛情况。

10.2.2.4 保持疮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敷料浸湿时,应及时更换。 10.2.3 给药护理

10.2.3.1 中药汤剂宜温服,并观察药物反应。

10.2.3.2 外敷膏药宜紧贴患部,观察用药后情况,有无过敏现象。 10.2.4 饮食护理

宜进清淡及多食血肉有情之品,促进创口愈合。忌食肥甘、生冷、辛辣、炙煿食物。 10.2.5 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解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10.2.6 临证(症)施护

对气血两虚证可遵医嘱采用生肌玉红膏外敷。 10.3 健康指导

10.3.1 保持窦道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及引流通畅。

10.3.2 进食清淡、富营养、补气血的食物,以促进创口愈合,忌食海腥发物、肥甘、生冷、辛辣刺激之品。 10.3.3 保持情绪稳定和乐观态度,避免不良情绪。

10.3.4 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外伤跌仆,避免重体力劳动及过量活动。 10.3.5 慎起居,避风寒。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22 破伤风

因皮肉破伤、风毒之邪乘虚侵入所致。以全身和局部肌肉强直性和阵发性痉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肌肤,深达营血。破伤风可参照本病护理。 22.1 护理评估

22.1.1 有无皮肤损伤史及预防接种史。 22.1.2 有无呼吸困难、呑咽困难。 22.1.3 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与心理社会状况。

22.1.4 辨证:风毒在表证、风毒入里(肝风内动)证。 22.2 护理要点 22.2.1 一般护理

22.2.1.1 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2.2.1.2 患者应住单人病房,病房环境安静、光线暗淡、温度适中。尽量避免声、光、风、震动等对患者的刺激。

22.2.1.3 严格执行接触隔离制度。所有敷料必须焚毁,所有器械物品均应严格消毒灭菌。 22.2.1.4 绝对卧床休息,床铺平整,舒适,切忌约束。必要时用床档。 22.2.1.5 治疗、护理尽量集中进行,避免诱发抽搐。 22.2.1.6 遵医嘱使用冬眠药物,注意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护。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22.2.1.7 痉挛发作频繁,伴有紫绀现象,分泌物不易咳出者,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2.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2.2.1 痉挛抽搐发作时间、次数、持续时间及其强度。 22.2.2.2 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2.2.3 给药护理

22.2.3.1 保持静脉通畅,在遵医嘱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 22.2.3.2 伤口有死腔时敞开,遵医嘱用3%过氧化氢及甲硝唑清洗。 22.2.4 饮食护理

22.2.4.1 给予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半流质饮食。轻症患者在痉挛发作间歇期应鼓励患者进食,少量多餐,忌食助火、生风、生痰的食物。

22.2.4.2 痉挛发作频繁,吞咽困难者禁食。重症不能进食者,可遵医嘱鼻饲。 22.2.4.3 遵医嘱行全胃肠外营养。 22.2.5 情志护理

安慰鼓励患者,避免情志刺激,积极配合治疗。 22.2.6 临证(症)施护

22.2.6.1 风毒在表,应避风保暖,卧床休息。

22.2.6.2 风毒入里,应绝对卧床休息。抽搐躁动者,应实施保护性约束。

22.2.6.3 抽搐发作而引发尿潴留者,在膀胱区热敷,促进排尿。无效者遵医嘱留置导尿管。 22.2.6.4 便秘者遵医嘱给予灌肠。 22.3 健康指导

22.3.1 向患者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对破伤风的预防认识。

22.3.2 重视日常生活中不慎外伤,伤后应及时就诊,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液。 22.3.3 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保健工作,开展新法接生。

22.3.4 做好预防工作,凡行清创处理的伤口,患者应遵医嘱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液。 22.3.5 加强劳动保护,防止意外。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12 脱疽

因先天不足、正气衰弱、寒湿之邪侵袭所致。以初起肢冷麻木,后期趾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为

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四肢末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2.1 护理评估 12.1.1 有无吸烟史。

12.1.2 患肢疼痛的性质、程度,皮肤颜色和温度。

12.1.3 生活自理能力。 12.1.4 心理社会状况。

12.1.5 辨证:寒湿阻络证、血脉瘀阻证、热毒伤阴证、湿热毒盛证、气血两虚证。

12.2 护理要点 12.2.1 一般护理

12.2.1.1 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2.2.1.2 居住环境宜干爽,阳光充足。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12.2.1.3 注意防止肢体碰伤、刺伤、压伤或擦伤,鞋袜以大小合适、舒适为度。保持患肢清洁,每晚用温开水

或中药液洗涤后轻轻擦干。有足癣者及时治疗。

12.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2.2.3.1 注意患趾(指)有无坏死、溃疡,脓腐颜色、气味以及皮肤色泽、冷热变化和局部毛发干枯脱落等情

况。

12.2.3.2 患肢肌肉有无萎缩,血脉是否通畅,出现异常,报告医师。

12.2.3 给药护理 12.2.3.1 中药汤剂宜温服。

12.2.3.2 中药熏洗时水温适宜。观察用药前后肢体变化,做好记录。

12.2.4 饮食护理

12.2.4.1 寒湿阻络者多食温补食物。 12.2.4.2 气血两虚者给予血肉滋补食物。

12.2.4.3 湿热毒盛者宜进清淡之品,禁忌肥甘厚味、辛辣的食物。

12.2.5 情志护理

如病程长,痛苦大,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缓解其恐惧、悲观的心理,稳定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6 临证(症)施护

12.2.6.1 患肢疼痛较剧,可遵医嘱针刺或穴位注射止痛。

12.2.6.2 血脉瘀阻者,可遵医嘱推拿患肢附近穴位,动作轻柔,防止皮肤破损。 12.2.6.3 足部有嵌甲、鸡眼时,不宜随意用药或处理。患肢已有溃疡者,应按医嘱进行换药。 12.2.6.4 长期治疗效果不佳,需截除患趾(指)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

12.3 健康指导

12.3.1 注意休息,生活起居规则,避免刺激;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戒烟酒。

12.3.2 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患肢锻炼。先将患肢从水平位抬高45°以上,维持1~2分钟,然后下垂1~2分钟,再放置水平位2分钟,继而作患肢的旋内旋外,以及屈曲伸展活动,如此反复约20分钟。可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

每日练习,但已有溃疡形成者禁用。

12.3.3 每天用温水清洗足部,以促进气血运行,并随时检查脚趾之间有无水疱及破溃。

12.3.4 每天换洗袜子,选择合适的鞋。患肢注意保暖。

12.3.5 皮肤干燥时不可抓挠,可用润滑剂,不可使用酒精,以免使皮肤更加干燥。

12.3.6 皮肤发生破溃时,及时到医院就诊。

12.3.7 保护患肢,防止外伤或挤压,禁止掏挖趾(指)甲。 12.3.8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保护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19 噎膈

因痰气交阻,或痰瘀阻滞,胃失和降所致。以饮食梗噎难下,或食入即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食道和胃,涉

及肝、脾、肾。食道癌可参照本病护理。

19.1 护理评估

19.1.1 进食情况,有无呕吐、梗噎、恶液质等。

19.1.2 饮食结构和习惯。 19.1.3 心理社会状况。

19.1.4 辨证:痰气阻膈证、阴津亏虚证。

19.2 护理要点 19.2.1 一般护理

19.2.1.1 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9.2.1.2 轻症者可适当活动,重症者宜卧床休息。

19.2.1.3 重症者应做好口腔、皮肤的护理。

19.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9.2.2.1 观察患者呕吐物的性质、颜色及量。

19.2.2.2 吞咽时胸膈部剧痛,并伴有呕吐者,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19.2.2.3 呕血、心悸、便血、面色苍白者,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19.2.3 给药护理

19.2.3.1 中药汤剂宜少量多次温服。 19.2.3.2 丸、片剂应碾碎后用温水送服。

19.2.4 饮食护理

19.2.4.1 饮食宜稀软,并富含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的半流质或流质。忌食油腻、辛辣、硬固和粗纤维

之品。

19.2.4.2 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或胃管输入以保持营养的摄入。

19.2.4.3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19.2.5 情志护理

19.2.5.1 关心体贴患者,使之配合治疗。

19.2.5.2 做好心理疏导,重视与家属的沟通,共同关心患者。

19.2.6 临证(症)施护

19.2.6.1 术前训练患者有效咳痰、主动排痰及腹式深呼吸等方法。

19.2.6.2 手术后按术后护理常规进行。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19.3 健康指导

19.3.1 可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19.3.2 忌食海腥发物和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少食多餐。

噎膈是指食物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一种疾病。噎与膈有轻重之分,噎是吞咽不顺,食物哽噎而下;膈是胸膈阻寒,食物下咽即吐。故噎是膈的前驱症状,膈常由噎发展而成。正如《千金方衍义》中指出:“噎之与膈,本同一气,膈病之始。靡不由噎而成。”西医中的食道炎、食道狭窄、食道溃疡、食道癌及贲门痉挛等均属本病范畴。 来源:考试大

1、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由忧思恼怒、饮酒嗜辛、劳伤过度,导致肝郁、脾虚、肾伤,形成气郁、血瘀、痰凝、火旺、津枯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所致。其病变部位,虽然主要在食道和胃,但与肝、脾、肾等脏的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 来源:考试大

(1)忧思郁怒,痰气交阻:忧思伤脾,脾伤则气结,以致运化失调,津液不布,聚而成痰。恼怒伤肝,肝伤则气郁,使疏泄失职,血行不畅,积而成瘀。痰瘀阻寒食道。饮食难以下行,久之精微不能生化,津液日益干涸,上下不得流通,而成噎膈。徐灵胎指出:“……噎膈之症,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膈胃气。”指出了构成本病的主要病机。 来源:考试大

(2)饮食不节,痰热瘀结:饮酒过多,或恣食辛躁之品,久而积热消阴,津伤血少,痰热瘀结,致使食管干涩,食道狭窄而发为噎膈。病变补起,损伤胃津,继而则肾阴受损,且可由阴损而致阳衰,成为气虚阳微之证。《素问·阴阳虽论》中说:“三阳结,谓之膈。”即是概括地指出噎膈的形成。

2、辨证论治 本病初起,常无明显症状,仅有胸闷、嗳气、呃逆、食道或背部隐痛等现象,很容易被忽视。继而出现吞咽困难,尤其是固体食物,虽勉强咽入,亦必阻塞不下,随即吐出。严重者,汤水都不能下咽,形体日渐消瘦,大便燥结如羊屎,肌肤甲错,精神萎靡。本病初起以标实为主,后期以本虚为主。 (1)痰气交阻:

证候:吞咽哽阻,胸隔痞满,疼痛,嗳气,呃逆或呕吐痰涎,口燥咽干,形瘦神疲,大便坚涩或便如羊粪,舌质红,苔薄腻或薄黄,脉弦细而滑。 来源:考试大 治法:理气开郁、化痰润燥。 主方:启膈散。 (2)瘀血内结:

证候:胸膈疼痛,食不得下而复吐出,甚则饮水难下,大便坚如羊粪,或吐出如赤豆汁,形体消瘦,肌肤枯槁,舌质红或青紫,脉弦细涩。 治法:滋阴养血,破结行瘀。 主方:通幽汤。 (3)津亏热结:

证候:吞咽哽涩且痛,可进流质饮食,固体饮食难以咽下,形体日渐消瘦,口燥咽干,大便秘结,五心烦热,舌质红干有裂纹,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津液。 主方:五汁安中饮。 (4)气虚阳微:

证候:长期饮食不下,或食后即吐,泛吐清涎,面色白,精神倦怠,形寒气短,腹胀浮肿,足肿,舌淡苔白,脉细弱。 来源:考试大 治法:补气温阳。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主方:补气运脾汤,右归丸。

3、辨证施护

(1)实证:包括痰气交阻及瘀血内结证。

①观察食物下咽受阻的程度,是病情轻重的主要指标。轻症者虽饮食难下,但汤水可进。重症者水浆不行,食入即吐,或不食亦吐痰涎。

②因疼痛难忍,咽下困难者,可给服1%普鲁卡因溶液,每次10毫升(注意有无过敏反应),以缓解症状,便于进食。

③估计患者可能发展至滴水不下时,宜早日插入软胃管保证饮食入胃。插胃管时动作要轻柔、谨慎,切忌造成食道穿孔或出血,插管后应按鼻饲法护理。

④饮食宜细软、多汁,可选用乳类、蛋类、肉糜、碎菜等,禁忌辛辣、煎烤、及烟酒刺激之品。 ⑤患者能自行进食时应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⑥注意情志护理,使其心情舒畅,肝气条达,气血和顺,有助于减轻症状。 ⑦保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缓泻剂。

⑧针刺常用穴位有膻中、中脘、足三里、内关、阳陵泉、脾俞、关元俞等。 ⑨根据体力及病情适当安排活动量。来源:考试大

⑩晚期患者可采用胃造瘘术,由胃瘘补给营养。对造瘘患者,要遵医嘱定时定量灌注温度适宜的食、水。灌食前要用温开水冲洗胃管,防止管腔堵塞及管腔内残留食物变质。高温季节,尤要注意灌入食物及用具的清洁。灌注时避免空气进入,并注意及时更换敷料,防止感染。

(2)虚证:包括津亏热结与气虚阳微证。多由于饮食不下,脏腑失于营养,兼之病邪日久耗阴伤阳,此时噎膈未除,仍属虚实夹杂;虚多于实,除按实证护理外,尚应根据虚证的性质,辨明阳虚、阴虚,而着重补阳或滋阴。

①病室应整洁、舒适、空气新鲜,重症患者应住单人房间。适当调节室温,阴虚宜凉润,阳虚宜湿暖。

②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做好口腔护理,及时处理呕吐物及痰涎。

③每周测量体重一次,并记录出入量。注意保持二便通畅,必要时给予润肠通便药物。 ④正虚易受外感,应特别注意保暖。

⑤噎膈与梅核气患者都有吞咽受阻症状,但后者食入无阻而噎膈则哽噎难下,应予以鉴别。 ⑥饮食以补养为主。阴虚者多用豆浆、甲鱼、淡菜、银耳、鸭蛋之类;阳虚者多选瘦猪肉、羊肉、牛肉、鸽子肉、乳品、豆制品、鸡蛋等,忌食生冷瓜果。 ⑦病情恶化应及早用鼻饲法或胃造瘘,以保持营养供给。

4、养生指导 来源:考试大

(1)保持精神愉快和饮食得当,是本病缓解和稳定的关键。此外,坚持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均能缓解症状,延缓寿命。来源:考试大

(2)注意生活规律和饮食调理,不食刺激品和霉烂食物,禁忌烟酒,饮食不宜过热,鼓励患者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来源:考试大 - 护士资格考试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