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有效提问是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提高和较好达到提问目的的提问.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语言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提问,教师在幼儿的语言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有效性的提问,可以提高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能力.身为一名幼儿教师,灵活提问,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对孩子进行巧妙有效性的提问,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使孩子更好的成长。
关键词:有效提问、语言教学、思维 一、有效性提问
(一)有效性提问的概念:有效性提问是指提问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关系不断对被提问者提出问题,让被提问者能够积极参与到提问环节当中,与此同时有效发散个体思维、激发个体想象力,最终做出有效的回答。有效性提问还应当具有个体针对性、内容针对性、实际目的性、最大启发性等几项为之重要的要求,同时激发个体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性提问的特征主要包括:
1.提出的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难易程度 2.提出的问题要有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 3.提出的问题要针对全体幼儿,而不是部分 4.提出问题时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 5.对幼儿的回答给予适当表扬和反馈 6. 鼓励幼儿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问题
有效提问进行时要注意:1.要设计有层次性的提问,使每一位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在提问中体验到回答的喜悦与收获。2.提问目的相同时,要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相同的提问方式很容易让幼儿产生厌倦的心理、没有新鲜感、注意力分散等问题,所以当目的和形式相同时需要教师采取不一样的提问方式,让幼儿保持的新鲜感,从而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3.开放式提问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思维,教师在语言教学时可以多设计开
放式提问。
(二)语言教育:语言教育的本质就是给幼儿创设运用语言的真实情境.《纲要》中明确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教师应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创设不同的语言运用情境,引导幼儿学习运用语言跟人交流.
(三)语言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性提问是指:在进行提问过程中能给幼儿创设他们想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围绕教学的目标来设计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这对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发散性思维、幼儿想象力都有提升作用。总而言之,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性的过程,对于有效性的提问,需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发展的特点、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等多种因素来进行变换提问方式的,从而才能达到语言活动的教学目的,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二、语言活动中提问的研究
在语言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教师提问的效果不理想的现象,提问没有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也没有让幼儿产生参与到其中的兴趣,甚至出现了教学目标以外提问,从而使语言活动结束后幼儿的认知能力没有从活动中得到提高,幼儿对活动不感兴趣,还有很多类似的现状,例如教师没有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个别幼儿的差异展开提问,提问应当及面向全体幼儿也要兼顾到个别幼儿。对语言活动中提问的问题我们做了一下分析:
(一)教师提问的层次较低
教师在语言活动中的大部分提问都在教学目标设计之外,例某些教师会习惯性提问:“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听故事好不好呀?故事中的这位小朋友这样做对吗?我们要不要向他学习呀?”这样的提问方式已经定向了幼儿的回答思维了,一般性提问在幼儿语言活动中已经无法有效的激发幼儿主动性的,更难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提问提问层次太低只会限制了幼儿的思维。
(二)教师给予幼儿观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过短
思考可以很好的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在语言活动中,一些教师为了赶进度忽略了幼儿的观察思考,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太少,使得幼儿在
提问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大班语言教学《小猫生病了》中,教师展示四幅图片后就直接直接提问:“小朋友看了上面的图画看懂了么?,图画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这时候想表现自己的幼儿就会立刻站起来说:“我看到图上有小兔子。”老师发现他没有表达清楚,就请另一个小朋友来帮助他。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幼儿园开展语言活动中还有很多,教师没有给幼儿观察和思考的时间,直接给出图片对幼儿进行提问,这种提问方式是不好的,应当先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再进行提问.教师应当让幼儿在观察中通过自身现有水平与知识的理解加上对教师有针对性提问的思考再与同伴交流后作答,这样才不会挫伤幼儿积极性,也能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来观察思考与讨论。
(三)因各人差异,幼儿得到回答提问机会不均等
表现活跃的孩子总是能得到教师的青睐的在语言活动中,教师提问时也往往是让表现活跃的孩子回答,这使得一部分孩子的得不到回答提问的机会,也使他们失去了很多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长期如此将会使一些表现不活跃的的幼儿失去信心,不再想表现自己,体会不到语言活动中的乐趣,这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是很不利的.
(四)过分追求答案唯一,束缚思维
“标准答案”束缚住了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的思维无法扩散.在语言活动中,教师过分的追求答案唯一,使“标准答案”深植在幼儿思维中,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可怕的.这会束缚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无法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限制了思维的扩散,慢慢的,幼儿可能会失去了创新思维,思维变得平庸.但是这却是当前幼儿教师提问中不该有却也无法避免的现状。
三、如何提高语言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性提问 (一)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全面性
1.比较提问:教师在比较分析后,在相同中找出不同 2.逆向提问:从故事现成的结论的相反的角度提出问题
3.想象力提问:鼓励幼儿想象故事情节外的情况,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教师提高问题的认知层次
高认知层次的提问引起的是幼儿的高级思维过程。幼儿需要超越感知所给予的信息或回忆性知识,在比较、分析与综合等高级思维活动后,
才能有效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由浅入深,慢慢引导,幼儿无法直接理解高认知层次的提问,因此,教师需要先做一些低层次提问,再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幼儿理解高层次认知的提问,使幼儿在提问中能够获得解决程度复杂一些的问题的知识,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教师在提问中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幼儿发育程度不同,智力上也存在着一定得差异.对于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在提问上也应当有相应的设计.在难易程度与灵活性强弱方面,发展的较快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幼儿就把设计好的较有难度与灵活性较强的问题给予提问,而发展较慢的幼儿可提问一些较简单基础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只有考虑到个体幼儿的差异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四)教师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问题
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创设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提问,使提问更加适应幼儿的认知水平,以达到学习的效果.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易难结合,简单的提问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重点提问能使教学活动达到高潮,使幼儿获得更多更高层次的知识.所以,教师要不断的分析和思考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内容中的核心内容的提问,鼓励幼儿对提问做出回答,并对幼儿的答案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表扬,再根据幼儿答案引导幼儿发散性思考,得出更多不同思维的答案,是幼儿在认知上多元化,创造化.
(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做出探究性的提问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的幼儿回答的很好,这时便需要教师能进一步做出探究性的提问,例如:为什么?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以此来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与开拓幼儿的思维,通过追问让幼儿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再从中修正、补充,对幼儿的回答给予总结与修正后使幼儿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得到不断的提升,同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再把经验应用到现有的生活和游戏当中,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