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xxxxxxxx学院
教 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管理会计 授课班级:2016级会计班;
2016级会计(1)(2)(3)班 授课教师:xxxx 所属系部:会计系
教务处制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使用教材 管理会计 专业核心课 教材名称:管理会计 主编:佟筱枫 出版社:中国原子能版社 出版日期:2018 年 1 月18日 学时分配 共56 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践26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管理会计学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课 程 教 学 目 的 与 要 求 和作用,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学会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代企业制度环境中,进一步加工和运用企业内部财务信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规划经营、控制经营过程和考评责任业绩的基本程序、操作技能和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运用案例教学,加强对学生分析和解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教学要求: 授课过程力求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思路清晰、详略得当、逻辑性强、重难点突出,力戒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同时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的反馈,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同时将结合课程目标要求,做好考核内容设计,并严格按照本大纲要求做好出勤率统计、作业评价等各项工作。 主要参考书目 [1] 郭晓梅.《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 刘运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3] 冯巧根.《管理会计》.南京大学出版社. 管理会计是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管理会计学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学会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代企备注 业制度环境中进一步加工和运用企业内部财务信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规划经营方针、控制经营过程和考评责任业绩的基本程序、操作技能和基本方法。
第 1页
课程教案(№: 1 )
授课内容 课 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1、理解管理的概念 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理论□实践 授课学时 讲授法 2 教学目的2、知道管理会计的作用 与要求 3、理解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1、组织理论 (1)古典组织理论 官僚学派:德国韦伯20世纪初创立;科学管理学派:美国泰勒;行政管理学派:法国法约尔。 A、特点: 强调行为的理性化,假设组织追求的是经营高效率;组织被看做作一个机械系统;人类被看成主要受经济奖励的激励。 B、缺点: 将组织世界看作自然界,而不考虑人的因素;该学派所提出的管理原则过于一般化,不能为组织管理提出具体的措施。 (2)新古典组织理论 其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管理界日益增长的“应注重组织内人的因素”的需要,其侧重点在于人际关系和人力资源。 开始于梅奥领导的霍桑实验。强调正式组织的存在,也强调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强调应该综合考虑影响人的行为的多重因素。 但新古典组织理论是不完全的、片面的,没有能够将组织多方面的活动综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系统理论则弥补了这些不足。 2、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管理理论中行为科学学派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生理、安全、友好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保健因素(避免不愉快或不满意的需要)和激励因素(要求个人发展或自我实现的需要) A、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与管理、上下级关系、生产条件、工资待遇、工作安全等因素。 B、激励因素:包括创造条件促成组织成员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以及提供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等。 第 2页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以管理控制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19世纪末至二战前)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工业革命后,经济迅速扩大,竞争激烈,战胜对手必须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管理、费用。 (二)经济理论的发展 科学管理阶段,以泰罗制为代表。 (三)管理会计的发展 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使现代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现阶段的管理会计以管理控制为基本特征,主要的内容: 1、标准管理 2、预算控制 3、差异分析 在西方会计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管理会计”术语是在1922年。 二、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竞争加剧,经营出现了变化:推行职能管理;注意顾客要求;加强生产经营的预测和决策;利用计算机进行定量化管理。 (二)经济理论的发展 1、行为科学 2、系统理论 3、决策理论 (三)管理会计的发展 以标准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定量控制继续得到强化;开始行使预测、决策职能,主要内容: 1、预测 2、决策 3、预算 4、控制 5、考核和评价 1952年在伦敦举行的会计师国际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管理会计”这一术语,传统的会计则称之为“财务会计”。 三、以重视环境适应性为基本特征的战略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进行“顾客化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顾客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二)经济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的长足发展。战略管理:确立企业长期目标,综合分析全部内外部相关因素,制定达到目标的战略,并执行和控制整个战略的实施过程。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 注重对竞争对手的分析,不同的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侧重点各异(防卫者、开拓者、分析者)等等。 在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中,数量经济分析、风险分析、数理统计推断、运筹学、管理工程学、现代决策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心理学、行为科学以及电脑应用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出现了许多新成就。 四、管理会计引入中国 管理会计引入中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作业/思考题:什么是管理会计? 教学后记: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重点讲解的地方。 第 3页
课程教案(№: 2)
授课内容 课 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论□实践 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 授课学时 讲授法、板书 2 通过本次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 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一、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 注意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假设的区别与联系。 (一)会计实体假设 (二)持续运作假设 (三)会计分期假设 (四)多种计量单位假设 (五)货币的时期价值假设 (六)管理性态可分假设 所谓管理性态,是指管理总额与业务量变动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 (七)目标利润最大化假设 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决策中,以目标利润最大化的方案为最优方案,并假定在实施最优方案时能够实现目标利润。 (八)风险价值可计量假设 是指所有的不确定性决策都可以转化为风险性决策,不仅风险具有价值,而且风险价值可以计量。(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 二、管理会计的对象 (一)现金流动论 (二)价值差量论 (三)资金总量论 从实质上讲,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管理体现经济效益的角度上讲,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价值运动,并以价值差量为其主要表现形式。 三、管理会计的目标 (一)最终目标: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二)具体目标 1、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 2、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四、管理会计的职能 (一)计划 (二)评价 第 4页
教学过程设计
(三)控制 (四)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五)报告 五、管理会计的工作程序 (一)确认 注意与财务会计确认对象、标准的不同 (二)计量 1、计量对象侧重于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过去 2、计量单位多样 3、计量基础不是历史管理,而是现行管理或未来的现金流量 (三)归集(管理) (四)分析 (五)编报与解释 (六)传递 六、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相关性、准确性、一贯性、客观性、灵活性、及时性、简明性、管理与效益的平衡性 作业/思考题: 1、思考管理会计核算的各种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后记:加强基本知识的记忆督促,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发言。 第 5页
课程教案(№:3)
授课内容 课 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理论□实践 授课学时 2 以讲授法为主,理论联系实际,间以课堂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一)职能不同 管理会计:侧重于对未来的预测、决策和规划,对现在的控制、考核和评价,属于经营管理型会计。 财务会计:侧重于对过去的核算和监督,属于报帐型会计。 (二)服务对象不同 管理会计:对内报告会计。 财务会计:对外报告会计。 (三)约束条件不同 管理会计:处理方法根据企业管理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自行确定。 财务会计:受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法规制约,处理方法灵活性小。 (四)报告期间不同 管理会计:很灵活,视管理需要而定。 财务会计:有规定的会计期间(年度、半年度、季度、月)。 (五)会计主体不同 管理会计:主体多层次,包括企业整体,也包括各部门、单位。 财务会计:主要以企业整体为其会计主体。 (六)计算方法不同 管理会计:复杂。 财务会计:简单。 (七)信息精确程度不同 管理会计:相对精确。 财务会计:精确。 (八)计量尺度不同 管理会计:货币量、实物量、劳动量、关系量度等综合运用。 财务会计:货币量。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一)起源相同 第 6页
教学过程设计
均起源于传统会计,均是传统会计的发展与分支。 (二)目标相同 最终目标均是为了企业实现最大利润,提高经济效益。 (三)基本信息相同 (四)服务对象交叉 (五)某些概念相同 作业/思考题: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后记:注意气氛的调节,鼓励学生勇于发言。
第 7页
课程教案(№: 4.5)
授课内容 课 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论实践 成本分类 授课学时 4 讲授法+ppt 了解费用的分类及管理核算的一般程序,为后面相关章节的成本学习具体方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成本的分类标准有哪些? (包括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或举例等) 一、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复习) (一)制造成本 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其他直接 (二)非制造成本 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二、成本按性态分类 成本性态:成本的总额与业务总量(产量或销售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一)固定成本 1、定义:总额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 (思考?总额不变,那单位成本又将如何?总额不变,是否有其存在的条件?) 2、分类 按“固定性的强弱”可将固定成本分为:(对短期决策很重要) (1)酌量性固定成本(选择性固定成本、任意性固定成本) 固定性较弱,其大小取决于管理当局对经营状况的判断,如广告费、职工教育培训费。 (2)约束性固定成本(承诺性固定成本、能量成本) 固定性强,管理当局无法改变其支出数额。如房屋及设备租金、不动产税、财产保险费、照明费、行政管理人员的薪水。 (3)固定成本的相关范围 A、期间范围 B、空间范围(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变动成本 1、定义:总额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思考?总额变动,那单位成本又将如何?总额随业务量正比例变动,是否有第 8页
教学过程设计
其存在的条件?) 2、分类 (1)酌量性变动成本 管理当局的决策可以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变动成本,如按产量计酬的工人薪金、销售佣金。 (2)约束性变动成本 管理当局无法改变其支出数额,如直接材料的耗费。 (3)变动成本的相关范围 A、期间范围 B、空间范围 注意:定义中的“变动成本”,成本总量与业务量之间存在的是“完全的线性关系”,这是有一定条件的。 请解释36页的图2-4。 (三)混合成本 1、定义:“混合”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不同性质的成本。其特征是成本项目发生额的高低虽然直接受业务量大小的影响,但不存在严格的比例关系。(最常见,企业的总成本即是最大的一项混合成本) 2、分类 (1)半变动成本(最普遍的混合成本的形态)见教材38页 y=a+bx a:表示固定成本,b:单位变动成本 如前所述企业的总成本也可按此公式来中以描述。 (2)半固定成本(“阶梯式固定成本”)见教材38页。 (3)延伸变动成本 三、成本按决策相关性分类 可分为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具体内容在后面章节讲述。 作业/思考题:举例说明成本分类的标准。 1. 若你是财务总监,如何配备管理会计人员和完善管理相关制度。 教学后记:理论比较抽象,与案例相结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熟练掌握。
第 9页
课程教案(№: 6)
授课内容 课 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1.了解什么是变动成本。 2.了解什么是固定成本。 3.能够说出混合成本的特征。 4.会做相关的账务处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论□实践 混合成本的分解 授课学时 2 讲授法+ppt 教学目的与要求 管理会计为什么要采用多种成本? (包括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或举例等) 一、历史成本法 原理:基于在既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设计条件下,历史数据可以比较准确地表达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而且,只要生产流程和工艺不变,还可以比较准确地预计未来成本将随业务量的变化而发生怎样的变化。 (一)高低点法 原理:因为混合成本可描述为y=a+bx,在数学上是一直线方程,根据“二点决定一直线”,可从历史数据中找出两个点来确定此议程,这两点即为在某一期间内最高业务量(即高点)与最低业务量点(即低点)。具体例子见书42页。此方法是历史成本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注意:1、相关范围 2、此方法有偶然性 3、当高点与低点的业务量不只一个而成本又相异时,原则是高点取成本大者,低点取成本小者。 (二)散布图法 原理:在坐标图中,以横轴业务量(x),以纵轴代表混合成本(y),将各种业务量水平下的混合成本逐一标明在坐标图上,然后通过目测,在各成本点之间画出一条反映成本变动平均趋势的直线。这条直线与纵轴的交点就是固定成本,斜率则是单位变动成本。见教材43页。此方法代有主观性,但比高低点法要准确一些。 (三)回归直线法 原理:运用数理统计中常用的最小平方法的原理,对所观测到的全部数据加以计算,从而勾画出最能代表平均水平的直线。这条通过回归分析而得到的直线就被称为回归直线,它的截距就是因定成本a,斜率就是单位变动成本b。见教材46页。注意相关程度的分析,即求相关系数。 此方法相对而言比较麻烦,但与高低点法相比,由于选择了包括高低点在内的全部观测数据,因而避免了高低点可能带来的偶然性;与散布图法相比,则是第 10页
教学过程设计 以计算代替了目测方式,所以是一种比较好的混合成本分解方法。 作业: 1、设某厂的历史成本数据表明电费的相关范围的变动情况如下: 月份 机器工作小时 电费支出(元) 1 22 23 2 23 26 3 19 21 4 12 17 5 12 17 6 9 15 7 7 14 8 11 16 9 14 19 合计 129 168 要求:(1)用高低点法进行电费的分解;(2)用散布图法进行电费的分解;(3)用回归直线进行电费的分解,并进行相关程度的分析。 二、帐户分析法 帐户分析法是根据各个成本、费用帐户(包括明细帐户)的内容,直接判断其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从而确定成本性态的一种成本分解方法。是混合成本分解的诸多方法中最为简便的一种,同时也是相关决策分析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析人员的判断能力,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见教材49页。 三、工程分析法 基本步骤:(1)确定成本研究项目;(2)对导致成本形成的生产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3)确定生产过程的最佳操作方法;(4)以最佳操作方法为标准方法,测定标准方法下成本项目的每一构成内容,并按成本性态分别确定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优点:(1)是一独立的分析方法;(2)准确性强;(3)客观性、科学性与先进性。 但此种方法的难度较大,分析成本较高。 作业/思考题:1、管理会计为什么要采用多种成本概念? 2、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特征是什么? 3、混合成本的特征是什么? 4、混合成本为什么要进行分解? 教学后记: 3、混合成本分解有哪些基本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应该重点讲解。 第 11页
课程教案(№: 7 )
授课内容 课 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什么是变动成本。 2.了解什么是固定成本。 3.能够说出混合成本的特征。 4.会做相关的账务处理。 理论□实践 材料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授课学时 讲授法+ppt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管理会计为什么要采用多种成本? (包括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或举例等)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是实训课,做题目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作业/思考题: 材料管理差异率的计算 教学后记:做题目巩固书本知识的理解!
第 12页
课程教案(№: 8.9)
授课内容 课 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实践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 授课学时 讲授法 4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联系和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区别。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计算。 (包括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或举例等) (一)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完全成本法下: 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制造成本 期间成本=管理费用(包括财务费用)+销售费用=非制造成本 变动成本法下: 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制造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 期间成本=管理费用(包括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非制造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 总结:完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高于变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完全成本法下的期间成本低于变动成本法下的期间成本。 (二)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变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计价必然小于完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计价。 因为变动成本法的期末存货计价不包括固定性的制造费用。 (三)各期损益不同 完全成本法: 销售收入-销售生产成本=销售毛利 销售毛利-(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税前利润 变动成本法: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贡献毛益 (变动成本=变动生产成本+变动销售费用+变动管理费用) 贡献毛益-期间成本=税前利润 (期间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固定销售费用+固定管理费用) 见教材56页 二、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特点 (一)完全成本法的特点 1、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均衡性”关于固定性制造费用转销的时间选择) 第 13页
教学过程设计 2、强调成本补偿上的一致性。(关于“毛利”的计算) 3、强调生产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关于“在一定销售量的情况下,产量大则利润高”,因为存货越多,分摊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也越多) (二)变动成本法的特点 1、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计算产品成本。(认为固定性制造费用与产、销量无关,故应全部从当期收益中扣除)。 2、强调不同的制造成本的补偿方式上存在着差异性。(关于“贡献毛益”的计算,贡献毛益=收入-变动成本,净利润=贡献毛益-固定成本) 3、强调销售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关于“在一定产量的情况下,销量大则利润高”。) 三、对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评价 (一)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优点: 1、增强了成本信息的有用性,有利于企业的短期决策。(多销售则利润多) 2、变动成本法更符合“配比原则”。(固定性制造费用因为与产销量无关,应全部由当期收中扣除。) 3、变动成本法便于进行各部门的业绩评价。 供应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 4、变动成本法能促使企业管理当局重视销售,防止盲目生产。 5、变动成本法可以简化成本的计算工作。 缺点: 1、不合乎税法。 2、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本身在划分上的局限性。 3、仅适用于短期经营决策。 (二)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 可相对于变动成本法比较而言。 作业/思考题:见本章练习题 教学后记:本次课要重点教授学生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第 14页
课程教案(№: 10)
授课内容 课 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论□实践 本-量-利分析 授课学时 2 讲授法+ppt 1、熟练掌握盈亏临界分析的各种公式,并了解其经济意义。 2、会自己图示四种盈亏临界图,并说明其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量利的应用。 (包括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或举例等) 一、相关范围假设(因为本量利分析中的“本”,是指按成本性态划分的成本) (一)期间假设 (二)业务量假设 二、模型线性假设 (一)固定成本不变假设 (二)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相关 (三)销售收入与销售数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 三、产销平衡假设 因为“本”与“产量”相关,“利”与“销量”相关,要研究“本-量-利”之间的关系,唯有此假设才能将产量与销售量在一个模型中统一起来,否则无法进行分析。 四、品种结构不变假设 在一多品种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中,各种产品产量(销售量)的比例保持不变。 第二节 本-量-利分析 一、盈亏临界点 盈亏临界点又称保本点、两平点,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销售收入、销售量)刚好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理论基础是成本按性态的划分)。 复习: 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营业贡献毛益-固定成本 营业贡献毛益=销售收入-产品变动成本(制造过程中发生的)-期间变动成本(非制造过程中发生的) (一)盈亏临界点的基本计算模型(公式法) 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在盈亏临界点有: 利润为零, 即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销售量×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第 15页
教学过程设计 V×SP=V×VC+FC 可引伸出以下概念: 1、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 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V=FC/(SP-VC) 注: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单位贡献毛益(单位产品的贡献毛益) 2、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额 销售量×单价=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单价 V×SP=FC/[(SP-VC)/SP] 注:(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单价=?=贡献毛益率(单位产品贡献毛益在销 售单价中所占的比率) 3、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 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正常销售量×100% 注:企业的率只有达到作业率之上才能盈利。 4、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正常(预计)销量-盈亏临界点的销量 注:此差额越大越“安全”。 5、安全边际率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正常(预计)销量 6、公式的扩展 只有安全边际才能为企业提供利润(?) 故有:利润=安全边际×单位贡献毛益 =安全边际×单价×单位贡献毛益/单价 =安全边际销售收入×贡献毛益率 又,上式左右两边同除以产品销售收入: 就有:销售利润率=安全边际×单价/(正常销量×单价)×贡献毛益率 =安全边际率×贡献毛益率 (二)盈亏临界图(图示法) 1、传统式(见教材75页) 2、贡献毛益式(见教材76页) 3、利量式(见教材77页) 4、单位式 作业/思考题:预习下一章内容 作业/思考题:练习本量利的计算。(详见配套习题) 教学后记:重点讲解本量利方法及其分配。
第 16页
课程教案(№: 11)
授课内容 课 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让学生销售预测的方法。 2. 能够做出相关的会计处理。 理论□实践 销售预测 授课学时 2 讲授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回归直线法的计算。 (包括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或举例等) 一、定性预测 方法: 1、判断分析法 推销员判断法 专家判断法 综合判断法 2、调查分析法 二、定量销售预测 又称数量分析法 (一)趋势预测分析法 1、算术平均法 Y= (∑x)/n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一视同仁地看待n期内的各期销售量对未来预测销售量的影响。 优点是计算简单,缺点是没有考虑近期销售业务量对预测期销售状况的不同影响程度。 适用于各期业务量比较稳定、没有季节性变动的产品的的预测。 例:举例说明:某公司2004年7—12月的产品销售量如下: 月份 4 5 6 7 8 9 销售量( kg) 20 25 23 27 22 23 要求预测2005年1月的销售量。 解:2005年1月的销售量为:(20+25+23+27+22+23)/6=23.3( kg) 2、移动平均法 是在掌握n期销售量的基础上,按照事先确定的期数(记作m,m 直线方程。 推导出a、b的计算公式: 2、修正的时间序列回归法 令:销售量Y= a + bt t —修正时间 若已知观测期为奇数,则t的取值:中间的观测期为0,其余各期t值以±1的级差增减(按…-3,-2,-1,0,1,2,3…排列)。 若已知观测期为偶数,则t的取值:中间两观测期为+ 1、- 1,其余各期t值以±2的级差增减(按…-5,-3,-1,1,3,5…排列)。 当∑ t = 0,修正的时间序列回归法有: b = ∑tY / ∑t2 a = ∑Y/ n Y = a + bt成立 作业/思考题:预习下一章内容 作业/思考题:练习销售预测分析的计算。(详见配套习题) 教学后记:让学生多做销售预测分析的例题,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第 19页 课程教案(№: 12.13) 授课内容 课 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论实践 本量利的分析实训 授课学时 4 讲授法 1、熟练掌握盈亏临界分析的各种公式,并了解其经济意义。 2、会自己图示四种盈亏临界图,并说明其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量利的应用。 (包括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或举例等)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在学习上节课的基础上,实训配套教材课后的习题,当场讨论相关题目的内容及做法。 作业/思考题:预习下一章内容 作业/思考题:练习本量利分析的计算。(详见配套习题) 教学后记:多做习题,巩固书本知识。 第 20页 课程教案(№: 14.15) 授课内容 课 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利润的概述; 2. 掌握企业利润预测的分析方法。 理论实践 利润预测 授课学时 4 讲授法+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利润预测的分析。 (包括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或举例等)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 一、直接预测法 营业利润=产品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 二、趋势预测法 (一)回归分析预测法 企业一定时期内的销售利润额与产品的销售收入有密切关系,根据销售收入变化预测利润变化时,应采用回归分析法,利用回归预测模型进行预测。 y=a十bx y — 预测模型因变量,是利润额的预测值; x — 预测模型自变量,是影响利润变动的影响因素,如销售收入; a、b — 待定参数,其值可用最小二乘法求解。 (二)比率预测法 1.根据销售利润率预测 销售利润总额=预计销售收入×销售收人利润率 例:长城公司近年来销售利润率基本稳定在20%,根据销售预测预计下年度该公司的销售额可达500万元,故下年度该公司销售利润额预测值为: 销售利润总额=500×20%=100(万元) 2.根据销售成本利润率预测 销售利润总额=预计产品销售成本×销售成本利润率 例:长城公司近年来其销售成本利润率基本保持在45%左右,根据成本预测,预计下年度销售成本总额可达1000万元,故下年度公司销售利润额预测值为: 销售利润总额=1000×45%=450(万元) 3.根据产值利润率预测 销售利润总额=预计产品总产值×产值利润率 例:长城公司经测算下年度产值利润率可达到16%,工业总产值可达5000万元,故下年度该公司利润额预测值为 第 21页 教学过程设计 销售利润总额=5000×16%=800(万元) (三)本量利分析预测法 这是利用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预测目标利润, L=(p-b) x-a 式中: L — 利润额 p — 产品销售单价 b— 单位变动成本 x — 销售量 a — 固定成本 例:假设长城公司生产和销售A产品,预计下年度的销售量达10 000件,如果产品单价为5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30元,固定成本总额为65 000元,则该企业下年度的目标利润为: L=(p-b)x-a=(50-30)×10 000-65 000=135 000(元) 二、因素分析法 影响利润的各种因素:销售量、品种结构、销售成本、价格、税金 作业/思考题:利润预测分析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作业/思考题:练习管理计算。(详见配套习题) 教学后记:利润预测分析,相对较难。要多讲习题! 第 22页 课程教案(№: 16.17) 授课内容 课 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流动资金的构成; 2. 流动资金预测的分析方法。 理论实践 流动资金需要量预测 授课学时 4 讲授法+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 流动资金与测量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包括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或举例等) 流动资金需要量的预测是通过预测流动资产各项目资金的平均占用额来进行的,对于不同项目应采用不同的预测方法。预测流动资金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方法有资金占用比例法、周转期预测法、因素测算法和余额测算法。 (一)资金占用比例法 资金占用比例法,又称比例计算法,是指企业根据预测期确定的相关指标(如净产值、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等指标),按基年流动资金实际平均占用额与相关指标的比例关系,来预测流动资金需用总量的—种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 基期相关指标预测期流动资金(1)资金需用额相关指标流动资金率周转加速率 教学过程设计 其中 预测期流动预测期基期相关指标基年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不合理资金平均占用额100%基年相关指标流动资金率例:长城公司2005年营业收入为500万元,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为8 万元,不合理平均占用额5万元。预计2006年营业收入为600万元,如果资金周转率提高5%,要求预测2006年流动资金需用总量。 解: 流动资金需用总量=600×80-5×(1-5%)=85.5(万元) 500(二)因素测算法 因素测算法又称分析调整法,它是以上年流动资金实际平均需用量为基础,根据预测年度的生产经营任务和加速流动资金周转的要求,进行分析调整,来预测流动资金需用量的一种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 第 23页 基年流动资金不合理预测年度(-)(1+)资金需用额平均占用额占用生产增长率 (1-预测期流动资金周转加速率) 特点:计算比较简单、易掌握,但预测结果不太精确,因此它通常用来计算企业存货资金的占用数额。 适用范围:适应于产品品种繁多、规格复杂、用量较小、价格较低的辅助材料、机械配件、低值易耗品等项目的资金占用数额的预测。 注意:,剔除其中呆滞积压不合理部分。 例:某企业上年度存货平均余额为180万元,其中超储积压等不合理占用额为10万元。预测期生产预计增长20%,存货资金周转加速10%。用因素测算法计算该企业预测期存货资金需用额。 解:则该企业预测期存货资金需用额为: 预测期流动预测期存货资金需用额(180-10)(1+20%)(1-10%)=183.6万元 (三)余额测算法 余额测算法是以流动资产项目的上年结转余额为基础,根据预测年度发生数额、摊销数额来测算流动资金需用量的一种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流动资金占用数额比较稳定的项目,如待摊货用等。其计算公式是: 预测期流动预测期期预测期预测期 +-资金需用量初结余额发生额摊销额(四)周转期预测法 周转期预测法又称定额日数计算法,它是根据流动资金完成一次循环所需要的天数(资金定额天数)和每日平均周转额(每日平均资金占用额),来计算流动资金需要量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资金需用量每日平均周转额金周转日数式中流动资金每日平均周转额是指某项流动资金平均每天从本阶段流出的资金数额,它直接影响着流动资金占用数额的大小;流动资金周转日数即流动资金周转期,是指流动资金完成一次循环所需要的天数。 例:长城公司生产A产品每日平均产量为100件,单位计划成本为430元,产成品资金定额日数为20天,A产品的资金定额是多少? 解:A产品的资金定额为: 430×100×20=860 000(元) 特点:计算比较复杂,费时费力,但结果比较精确。 适用范围:它一般用于品种少、用量大、价格高、占用较多的流动资金项目预测,如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存货项目资金占用量的测算。 作业: 某公司专门生产彩色电视机显像管,而决定显像管销售量的主要因素是彩 色电视机的销售量。假设近五年全国彩色电视机的实际销售量的统计资料和该公司彩色电视机显像管的实际销售量资料如下: 第 24页 预测期流动该项流动资金该项流动资 项目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显像管销售量 25 30 36 40 50 (万只) 电视机销售量 120 140 150 165 180 (万台) 要求:(1)用算术平均法预测2006年该公司彩色电视机显像管的销售量。 (2)假设各年的权数依次是0.1、0.1、0.2、0.2、0.4,用加权平均法预测2006年该公司彩色电视机显像管的销售量。 (3)假设预测期2006年全国彩色电视机的销售量预测为200万台,用最小二乘法预测2006年该公司彩色电视机显像管的销售量。 2、某公司2005年实际销售额360 000元,税后净利14 400元,发放普通股股利7 200元,并且该公司生产能力已经充分利用,该公司2005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入表所示。 某公司资产负债表 2005年12月31日 单位:万元 资 产 货币资金 18 000 应收账款 36 000 存货 108 000 固定资产 86 400 无形资产 42 000 合 计 290 400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应付账款 36 000 应交税金 36 000 长期借款 108 000 股本 74 400 未分配利润 36 000 合 计 290 400 如果该公司预计2006年销售额将增加到480 000元,并仍按2005年的股 利发放率支付股利,假设计划期2006年零星资金需要量将增加2 000元,要 求预测2006年需要追加的资金量。 作业/思考题:哪种分配方法来预测流动资金需求量最为常见?为什么? 作业/思考题:练习流动资金的计算方法。(详见配套习题) 教学后记:讲解每种分配方法的具体实例,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理解。 第 25页 课程教案(№: 18.19) 授课内容 课 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论实践 经营决策需要考虑的成本 授课学时 4 讲授法+ppt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经营决策的分析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经营决策需要考虑的成本有哪些? (包括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或举例等) 一、决策分析含义及分类 管理会计决策分析,针对企业未来经营活动所面临问题由各级管理人员作出的有关未来经营战略、分析、目标、措施与方法的决策过程。 它是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 分类:1.按决策规划时期长短 短期经营决策 长期投资决策 2、按决策条件的肯定程度分类 确定性决策 风险性决策 不确定性决策 二、经营决策的相关概念 (一)决策结果对近期经营产生的影响 —— 决策的目标使企业一年内获得更多利润。 (二)生产经营能力与相关业务量 1.最大生产经营能力(a) ——生产经营能力上限 2.正常生产能力(b) ——计划生产经营能力 3.剩余生产能力=a-b 或:市场限制了的能力(闲置能力) 追加生产能力的途径:临时——租赁 长久——增加固定资产 相关业务量 须考虑的、与决策方案相联系的产量或销量。 相关收入 须考虑的、与决策方案相联系的收入。 相关成本 须考虑的、与决策方案相联系的 成本。 第 26页 教学过程设计 (三)相关成本的概念 1、机会成本: 含义:经济决策中应有中选的最优方案负担的、按所放弃的次优方案潜在收益计算的那部分资源损失。又称机会损失。 产生前提: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多种选择机会的存在。 机会成本在决策中的意义:以次优方案的可能收益作为中选方案的损失,可全面评价中选方案的所得与所失,使中选方案中选意义明确。 由于机会成本并没有构成企业的实际支出,在会计帐簿上不予登记,但在决策中必须作为相关成本考虑,否则中选方案的最优性不能体现。 2、增量成本: 又称狭义的差量成本,是指单一决策方案由于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在成本方面的差额。 计算公式 : Y1—Y2 =(a+bx1)—(a+bx2) = bx1—bx2 = b(x1—x2) 主要用于:是否追加产量、是否接受追加订货、某项设备是出租还是出售等。 3、边际成本 是增量成本的特殊形式 定义: 当业务量的增量为一个、一件或一台时,边际成本等于单位增量成本;当业务量的增量为一批或一组时,边际成本等于一批或一组的增量成本。 例P167 注意:1、边际成本不是一个固定数 2、边际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区别 4、重置成本 是指目前从市场上重新取得某项现有的资产所需支付的成本。 用于新设备替换旧设备的决策中。 5、付现成本 又称现金支出成本,是动用现金支付的有关成本。 在企业现金短缺,支付能力不足,筹资又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对于急需上马的方案进行决策时,必需以付现成本而不是以总成本作为方案取舍的标准。 6、专属成本 定义 通常发生于为弥补生产能力不足的缺陷而增加的有关长期资产的主要使用成本——固定资产折旧、设备租金。 7、可分成本 是指在联产品生产决策中必需考虑的、由于对已经分离的联产品进行深加工而追加的变动成本。 8、可选择成本 又称可避免成本,是指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并非绝对必要的那部分成本。 (四)无关成本 1、沉没成本 是指由于过去决策结果而引起并已经实际支付过款项的成本。 第 27页 如多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均属于沉没成本。某些变动成本也属于沉没成本,如:在半成品是否深加工的决策中,半成品本身的成本中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均为沉没成本。 2、联合成本 是指应当由多种产品或多个部门共同负担的注定要发生的固定成本或混合成本。 3、约束性成本 又称不可避免成本,是指那些为进行企业经营而必需负担的,不能改变的最低限度的固定成本。 二、本节课为损失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的实训课,主要是练习课后习题。有问题,一起探讨! 作业/思考题:预习下一章内容 作业/思考题:练习损失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的计算。(详见配套习题) 教学后记:探讨学习的效果更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做题的热情。 第 28页 课程教案(№: 20.21) 授课内容 课 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论实践 经营决策的基本方法 授课学时 4 讲授法+ppt 1. 了解企业经营决策的含义; 2. 熟悉经营决策分析核算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企业经营决策的基本方法, (包括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或举例等) 一、单位资源贡献毛益法 1、单位资源贡献毛益 =单位贡献毛益/单位资源定额 2、决策判断标准:单位资源贡献毛益大则优 3、应用条件:企业生产受到某一租资源的约束,并已知备选方案中各种产品的单位边际贡献和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额。 4、特点及适用范围 简单,常用于互斥方案的决策,如新产品开发的品种决策。 二、贡献毛益法 1、贡献毛益 =相关收入—相关成本 2、决策判断标准:贡献毛益大则优 3、方法使用条件:有业务量,无专属成本、 及机会成本发生 。 4、特点及适用范围 常用于不涉及专属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单一方案或多方案中的互斥方案的决策,如亏损产品的决策,即适用于收入成本型方案的选择。 例: 1、A公司原有甲产品,现利用剩余能力开发乙或丙产品。 有关资料如下: 产品名称 甲 乙 丙 X(件) 3000 1000 1400 P (元/件) 50 90 70 b (元/件) 30 65 48 a (元) 18000 要求:进行开发乙或丙产品的决策。 解:不考虑减产,则无机会成本。固定成本属于共同成本。 运用M法: 第 29页 教学过程设计 乙产品M=1000(90-65)= 25000元 丙产品M=14000(70-48)=30800元 因为:丙产品M>乙产品M 所以,生产丙产品有利。 三、差量收益法 1、 △L =△PX — △C =[(PX)A—(PX)B]—(CA—CB) = LA—LB 2、决策判断标准: △L > 0 A方案优 △L < 0 B方案优 3、方法使用条件:有业务量资料 4、特点及适用范围 比较科学、简单、实用,适用于两个方案的比较。 四、相关收益法 1、计算每一方案的相关收益 相关收益=相关收入-相关成本 2、相关收益最大的方案为优 3、用于两个以上方案的决策,但不能反映中选方案比放弃方案多获得的利润。 例: 2、A公司原有甲产品,现利用剩余能力开发乙或丙产品,开发乙产品减产1/3 , 开发丙减产1/2。 有关资料如下: 产品名称 甲 乙 丙 X(件) 3000 1000 1400 P (元/件) 50 90 70 b (元/件) 30 65 48 a (元) 18000 要求:考虑减产的影响,进行开发乙或丙产品的决策。 考虑减产的影响,进行开发乙或丙产品的决策。 解:考虑减产的影响,则存在机会成本。 乙产品机会成本=(50-30)×3000×1/3=20000元 丙产品机会成本=(50-30)×3000×1/2=30000元 则:乙产品相关收益=25000-20000=5000元 丙产品相关收益=30800-30000=800元 因为:乙产品的相关收益高 所以开发乙产品有利。 3、假定企业只生产甲产品,正常生产能力100台,目前产销80台,P=1000元/件,单位产品成本资料如下:直接材料300元,直接人工200元,变动制造费100元,固定制造费200元,单位产品成本800元。 根据以下不相关情况,作出是否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 (1)接受追加订货20台,出价700元 (2)接受追加订货40台,出价700元 (3)接受追加订货20台,剩余能力可出租,获得租金净收益3500元。 解:(1)追加20台,不超过生产能力,则未发生专属成本。由于剩余生产能力第 30页 不能转移利用,因此不发生机会成本。 根据以上分析,采用贡献毛益法。 相关单位成本=300+200+100=600元 M=20×(700- 600) =20×100 =2000元 ∵ M>0 ∴ 应接受追加订货20台 解:(2)接受追加订货40台,超过剩余生产能力,为接受追加订货40台必须减少正常生产量20台,所以存在机会成本——减少正常生产量20台的收益。 机会成本=20×(1000-600)=8000元 根据以上分析,应采用相关收益法决策 接受追加订货40台的相关收益 =40×(700-600)- 8000 =-4000 因为:相关收益为负, 所以:不接受追加订货40台。 解:(3)接受追加订货20台,不超过生产能力, 则未发生专属成本。由于剩余生产能力转移利用, 因此发生机会成本3500元。 根据以上分析,采用相关收益法。 相关单位产品成本=300+200+100=600元 相关收益=20×(700- 600)— 3500 =20×100 — 3500 = -1500 ∵ 相关收益<0 ∴ 不接受追加订货20台,应出租剩余生产能力可多获利1500元。 五、相关成本法——无相关收入 (1)计算每一方案的相关成本 (2)相关成本最小的方案为优 六、成本无差别点法 1、成本无差别点: 2、当未知有关业务量,且两方案的收入相等时, y1= a1 + b1x y2= a2 + b2x 令 y1=y2,有 a1+b1x = a2+b2x ∴成本无差别点 X。=(b1—b2) ÷ (a2— a1) 3、 讨论: 当 X > X。,a大的方案为优 当 X < X。,a小的方案为优 当 X= X。,两方案均可取 4、适用于业务量不确定的零部件取得方式的决策和生产工艺技术方案的决第 31页 策 。 例:利源公司专门制造汽车发动机,其中某项零件过去是自制的,近有某外商愿提供该零件,开价18元/个,公司要求财务科编制零件近一年实际成本,以便决定取舍。单位零件实际成本如下:直接材料6元,直接人工 5元,变动制造费3元。专属制造费总额 16000元,固定制造费(共同)48000元。要求: (1)假定公司停止该零件生产,其生产设备无他用,当利源公司零件需要量为多少,才能外购? 解:(1)因为未知业务量,且零件自制或外购所取得的收入一致,所以采用成本无差别点法。 设:X为零件需要量 外购成本 Y外=18X 自制成本 Y自=14X+16000 令 Y外=Y自 有 18X=14X+16000 ∴X=4000件 讨论: 当 X > 4000件,Y外 > Y自,自制优 X < 4000件,Y外 < Y自 ,外购优 X=4000件,自制、外购均可 (2)若全年零件需要8000个,停产该零件后,生产设备可用于新产品生产,每年提供50000元的净利,问利源公司是否购入该零件? 解:因为业务量已知且发生机会成本,所以采 用相关成本法决策。 Y外=8000×18=144000元 Y自=50000+16000+14×8000 =66000+112000 =178000元 因为Y外 1、若将售价调低为85万元/件,预计市场容量可达到16 500件左右。 解:利润无差别点销量X0 =(300 000+100 000)/(85-60) =16 000 件 因为最大生产能力19 000件>预计市场容量16 500件 可望实现销量16 500件>利润无差别点销量16 000件 所以,应当考虑调价。 2、若将售价调低为80万元/件,预计市场容量可达到20 000件以上。 解:利润无差别点销量X0 =(300 000+100 000)/(80-60) =20 000 件 因为最大生产能力19 000件<预计市场容量20 000件 可望实现销量19 000件<利润无差别点销量20 000件 所以,不应调价。 3、若调低售价为80万元/件,预计市场容量可达到23 000件,但企业必须追加50 000万元固定成本才能具备生产23 000件产品的能力。 解:利润无差别点销量X0 =(300 000+50 000 +100 000 )/(80-60) =22 500件 因为最大生产能力=预计市场容量23 000件 可望实现销量23 000件>利润无差别点销量22 500件 所以,应当考虑调价。 4、若调高售价为110万元/件,只能争取到7 000件订货(剩余生产能力无法转移)。 解:利润无差别点销量X0 =(300 000+100 000)/(110-60)=8 000 件 因为最大生产能力19 000件>预计市场容量7 000件 可望实现销量7 000件<利润无差别点销量8 000件 所以,不应调价。 5、若调高售价为110万元/件,只能争取到7 000件订货,剩余生产能力可以转移,可获贡献毛益60 000万元。 解:利润无差别点销量X0 =【300 000+(100 000-60 000)】/(110-60) = 6 800 件 因为最大生产能力19 000件>预计市场容量7 000件 可望实现销量7 000件>利润无差别点销量6 800件 所以,应考虑调价。 八、概率分析法 适用于决策者对未来情况不明了方案决策 例P155 九、线性规划法 作业: 某汽车齿轮厂生产汽车齿轮,可用普通铁床或万能铁床或数控铁床进行加工,有关资料如表。 第 33页 表3成本项目变动成本专项固定成本普通铁床2.4090万能铁床1.20180单位:元数控铁床0.60360要求:请你作出决策。 第六章 经营决策 第一节 产品功能成本决策 一、产品的价值 价值V=功能F / 成本C 提高产品价值的途径 二、功能成本决策的步骤 (一)选择分析对象 (二)收集资料 (三)功能评价 1、评分法 2、强制确定法 (四)试验与提案 四、本节课是在产品数量的核算与管理的实训课,主要是做课后练习题。 作业/思考题:利润无差别点法含义是什么? 作业/思考题:练习经营决策的各种方法计算。(详见配套习题) 教学后记:重点分析企业经营决策的基本方法。 第 34页 课程教案(№: 22.23) 授课内容 课 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论实践 新产品开发的品种决策 授课学时 4 讲授法+ppt 1.掌握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2.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辅助生产费用进行分配; 3.约当产量的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不同的方法对辅助生产费用进行分配。 2. 约当产量的计算。 (包括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或举例等) 1、不追加专属成本 用单位资源边际贡献分析法 例:某企业具备利用某种数量有限的甲材料开发一种新产品的生产经营能力,现有A,B两个品种可供选择。A品种的预计单价200万元/件,单位变动成本160万元/件,消耗甲材料的单耗定额10千克/件;B品种的预计单价100万元/台,单位变动成本70万元/台,消耗甲材料的单耗定额6千克/台。开发新产品不需追加专属成本。 要求:作出开发何种新产品的决策。 解:因为:A品种的单位贡献毛益=200-160=40 B品种的单位贡献毛益=100-70=30 开发A品种可获得的单位资源贡献毛益=40/10=4(元/千克) 开发B品种可获得的单位资源贡献毛益=30/6=5(元/千克) 5>4 所以,应开发B品种。 例:假定企业有甲材料60 000千克。 要求:1、计算利用A材料分别开发A、B的相关业务量。 2、用贡献毛益总额法作出开发何种新品种的决策。 解:1、XA =60 000/10=6000 (件) XB=60 000/6=10 000 (台) 2、 ∵ MA =(200-160)×6000=240 000(万元) MB =(100-70)×10 000 =300 000(万元) ∴ 应开发B品种。 2、追加专属成本 例:与上例资料同,但开发A、B过程中需要装备不同的专用设备,分别需要追加专属成本8000万元和7000万元。要求:作出开发新品种的决策。 二、是否转产某种产品 例:某企业原来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变动成本率分别为80%、 60%、 50%;第 35页 教学过程设计 年销售收入分别为20000万元、30000万元、40000万元。如果将生产甲产品的生产能力转移,可分别用于以下用途:(1)增产乙产品,可使其年收入达到45000万元;(2)增产丙产品,可使其年收入增加14 000万元;(3)开发变动成本率为40%的丁产品,每年可实现13500万元收入。 要求:1、作出是否转产的决策,并列出优劣顺序。 2、如果企业转产,应当转产哪种产品,转产将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 解:1、 ∵ 增产乙产品的贡献毛益 =(45000-30000)×(1-60%)=6000 增产丙产品的贡献毛益 =14000×(1-50%)=7000 开发丁产品的贡献毛益 =13500×(1-40%)=8100 继续生产甲产品的贡献毛益 =20000×(1-80%)=4000 ∴ 应当转产。 备选方案的顺序为:开发丁产品、增产丙产品、增产乙产品和继续生产甲产品。 2、应当转产开发丁产品,可多获得8100-4000=4100万元的利润。 三、是否继续生产亏损产品的决策 1、相对生产经营能力无法转移 例:某企业组织多品种经营。2004年甲产品的产销量为1000件,单位变动成本为80元,发生亏损10 000万元,其完全成本为110 000万元。假定2005年甲产品的市场容量、价格和成本水平均不变,停产后的相对生产能力无法转移。要求:(1)计算2004年甲产品的销售收入;(2)计算2004年甲产品的变动成本;(3)计算2004年甲产品的贡献毛益; (4)2005年是否继续生产甲产品?并说明理由。 解:(1)2004年甲产品的销售收入 =110 000+(-10 000)=100 000(万元) (2)2004年甲产品的变动成本 =80 ×1000=80 000 (万元) (3)2004年甲产品的贡献毛益 =10 000-80 000=20 000(万元) (4)应当继续生产甲产品。 2、相对生产经营能力可以转移 例:接上例,假定2005年的生产容量、价格和成本水平均不变,但停产后的相对剩余生产能力可用于对外承揽零星加工业务,预计可获得25 000万元的贡献毛益。2005年是否继续生产甲产品?并说明理由。 解: 2005年应当停止生产甲产品。继续生产甲产品方案的机会成本25 000万元。 因为继续生产甲产品可获得20 000万元的贡献毛益,小于继续生产甲产品方案的机会成本25 000万元。如果继续生产甲产品,将使企业多损失5 000万元。 四、是否增产亏损产品 1、企业具备增产能力,且无法转移 例:某企业组织多品种经营。2004年甲产品的产销量为1000件,单位变动成本为80元,发生亏损10 000万元,其完全成本为110 000万元。假定2005第 36页 年甲产品的市场容量、价格和成本水平均不变,停产后的相对生产能力无法转移。 假定2005年企业已具备增产30%甲产品的能力。市场上有可以接受增产产品的容量。是否增产甲产品的生产? 解:增产甲产品M=100 000 × (1+30%)- 80 000 × (1+30%) =26 000(万元) 继续按原有规模生产M=20 000 (万元) 所以应当增产甲产品。 2、企业已具备增产能力,但可以转移 例:某企业组织多品种经营。2004年甲产品的产销量为1000件,单位变动成本为80元,发生亏损10 000万元,其完全成本为110 000万元。2005年已具备增产30%甲产品的能力,但可以用于对外出租,预计可获得4 000万元的租金收入。假定2005年甲产品的市场容量、价格和成本水平均不变。 问:是否增产甲产品? 解:增产甲产品所增加的贡献毛益 =20 000 ×30%=6 000 (万元) 增产甲产品方案的机会成本=4 000(万元) ∵ 6 000 > 4 000 ∴ 应当增产甲产品,增产甲产品可使企业多获得2 000万元的利润。 总结:P166 五、是否接受低价追加订货 例:A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每年最大生产能力12 000件本年已与其他企业签定了10 000件的合同,平均价格1200元/件,单位完全成本1000元/件,单位变动生产成本800元/件。假定剩余生产能力无法转移。 一月上旬,B企业要求以900元/件的价格向A企业追加订货1000件甲产品,年底交货;追加订货没有特殊要求。 问:是否接受追加订货? 解:接受追加订货的相关收入 900 ×1000=900 000(元) 接受追加订货的增量成本800 ×1000=800 000(元) 接受追加订货 不接受追加订货 差异额 相关收入 900 000 0 900 000 相关成本 800 000 0 800 000 差别损益 100 000 ∵差别损益 +100 000 ∴应接受此项追加订货。 六、自制还是外购 仅考虑方案的成本高低 1、外购不减少固定成本 自制单位变动成本>购买价格 应外购 自制单位变动成本<购买价格 应自制 2、自制增加固定成本 自制单位增量成本=b+专属成本÷X 成本无差别点法 例p169 第 37页 3、外购时有租金收入 租金收入作为自制方案的机会成本。 自制变动成本+机会成本>外购成本 应外购 自制变动成本+机会成本<外购成本 应自制 七、是否进一步加工 1、半产品是否进一步加工 进一步加工的条件 进一步加工增加的收入 > 进一步加工增加的成本 直接出售的条件 进一步加工增加的收入 < 进一步加工增加的成本 2、联产品是否进一步加工 例:某化学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ABCD四种联产品,其中BD两种产品可在分离后立即出售,亦可继续加工后再行出售,其有关资料如下: 联产品名称 B产品 D产品 产量 4 000千克 8 000千克 销售单价 分离后 16元 6元 加工后 24元 12元 联合成本 85 000元 24 500元 可分成本 单位变动成本 14元 4元 专属固定成本 0 9 000元 作出B、D两种产品是否进一步加工的决策? 解: B产品差量分析表 继续加工后出售 分离后立即出售 差额 差量收入 继续加工后出售 24 ×4000=96000 分离后立即出售 16 ×4000=64000 32000 差量成本 继续加工的可分成本 14 ×4000=56000 分离后立即出售 的追加成本 0 56000 继续加工后出售的差量损益 -24000 所以B产品应分离后立即出售。 解: D产品差量分析表 继续加工后出售 分离后立即出售 差额 差量收入 继续加工后出售 12×8000=96000 分离后立即出售 6 ×8000=48000 48000 差量成本 继续加工的可分成本 14 ×4000=56000 追加变动成本 4 ×8000=32000 专属固定成本 9000 小计 1000 分离后立即出售 第 38页 的追加成本 0 41000 继续加工后出售的差量损益 7000 所以D产品继续加工后出售可多获7000元盈利,宜继续加工。 作业/思考题:月当产量如何计算? 作业/思考题:练习辅助生产费用如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的计算。(详见配套习题) 教学后记:本节课内容难度较大,应结合例题讲解。 第 39页 课程教案(№: 24) 授课内容 课 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论□实践 定价决策 授课学时 2 讲授法+ppt 1. 了解企业产品定价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 了解产品定价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产品管理定价的影响因素。 (包括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或举例等) 一、影响价格的基本因素 二、企业价格制定的目标 三、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决策 (一)成本加成定价法 (二)损益平衡法 保本销售量 X 。= a/[p0 (1— Tr)-b] p0 = (a+ b X 。)/ X 。(1— Tr) 目标利润L 一定,则 p = (a+ L+ b X )/ X (1— Tr) (三)边际成本定价法 概念:边际成本 边际收入 边际利润 原理: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利润总额最大 例:P206 (四)非标准产品的定价 1、固定价格合同 2、成本加成合同 风险由买方承担 例: 3、成本加固定费合同 价格=实际成本+固定费用 或 生产成本+毛利 或 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净利润 保证卖方取得利润、不能降低成本。 4、奖励合同 例:P208 鼓励卖方尽量降低成本。 第 40页 教学过程设计 (五)特别订货定价 1、利用暂时闲置的生产能力而不减少正常销售 特别订货价格>变动成本 例:P208 2、利用闲置的生产能力,并暂时减少部分正常销售 特别订货价格>变动成本+因减少正常销售而损失 的贡献毛益÷特别订货量 3、利用暂时闲置的生产能力而转产其它产品,需增 加专属成本 特别订货价格>变动成本+新增专属成本÷转产产品数量 四、以需求为基础的定价决策 (三)反向定价法 作业: 1.某厂生产A产品,其中零件下年需18 000个,如外购每个进价60元。如利用车间生产能力进行生产,每个零件的直接材料费30元,直接人工费20元,变动制造费用8元,固定制造费用6元,合计64元。该车间的设备如不接受自制任务,也不做其他安排。 要求:决策下年零件是自制还是外购。 2.某企业生产A产品,其中半成品原来对外销售,现根据生产能力和市场需要,计划将半成品进一步加工成成品对外销售,另外继续加工需向银行借款买设备,年折旧费为30 000元,利息费为22 500元,其他资料如表1所示。 表1单位:元项 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数量半成品604220 000成品1007818 000 要求:对企业计划做出决策。 3.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有关资料如表2。 第 41页 表2项目最大销售量(件)每件产品在甲车间加工时间(小时)每件产品在乙车间加工时间(小时)单位售价(元)单位变动成本(元)单位贡献毛益(元)甲产品2 500104302010乙产品2 0004820128 甲车间加工能力30 000小时,乙车间加工能力24 000小时。 要求:计算甲、乙产品的最优组合(图解法)。 4、某企业计划生产A零件3 600件,每天可生产40件,领用30件,每批调整准备成本为200元,每件产品储存成本为5元。 要求:试计算最佳产品批量和批次以及最佳批量点的成本。 作业/思考题: 作业/思考题:三种方法的基本特点各是什么?(详见配套习题) 教学后记: 本节课内容相对较简单,只需记忆一些概念性的知识即可。 第 42页 课程教案(№: 25) 授课内容 课 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熟悉货币的时间价值; 2. 掌握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和换算。 理论□实践 货币时间价值 授课学时 2 讲授法+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 运用货币时间价值,为企业生产做出决策。 (包括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或举例等) (一)概念: 是指一定量的资金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的差额;或者说一定量的资金经过投资和再投资所带来的增值。 1、 表现形式: 1)绝对数:时间价值额 2)相对数: 时间价值率;利率(一般用无风险、无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表示 , 利率=纯利率(资金时间价值)+通货膨胀补偿率+风险报酬率(包括:违约风险报酬率、流动性风险报酬率、期限风险报酬率)) 2、时间价值概念的几种表述 观点1:资金时间价值通常被认为是没有风险和没有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社会平均投资利润率,是利润平均化规律作用的结果。 观点2:投资者进行投资就必须推迟消费,对投资者推迟消费的耐心应该给以报酬,这种报酬的量应与推迟消费耐心的时间成正比,因此,单位时间的这种报酬对投资的百分比称为时间价值。 观点3:我们的看法 任何资金使用者把资金投入生产经营以后,劳动者借以生产新的产品,创造新价值,都会带来利润,实现增值。周转使用的时间越长,所获得的利润越多,实现的增值额越大。 所以资金时间价值的实质,是资金周转使用后的增值额。资金由资金使用者从资金所有者处筹集来进行周转使用以后,资金所有者要分享一部分资金的增值额。 3、货币时间价值具有以下特点: 1)货币时间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价值的增值,是同一笔货币资金在不同时点上表现出来的价值差量或变动率。 第 43页 教学过程设计 2)货币的自行增值是在其被当作投资资本的运用过程中实现的,不能被当作资本利用的货币是不具备自行增值属性的。 3)货币时间价值量的规定性与时间的长短成同方向变动关系。 4、货币时间价值运用意义: 1)不同时点的资金不能直接加减乘除或直接比较。 2)必须将不同时点的资金换算为同一时点的资金价值才能加减乘除或比较。 (二)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 有关概念: 1、一次性收付款项 2、终值 :又称将来值、本利和、未来值 3、现值 :又称本金 例:比如存入银行一笔现金100元,年利率为复利10%,经过3年后一次性取出本利和133.10元,这里所涉及的收付款项就属于一次性收付款项,本利133.10元即为终值,100元即为现值 。 4、单利 5、复利 1.复利的终值的计算(已知现值P,求终值F) 复利终值计算公式:F=P·(1+i)n 式中(1+i)n通常称作“一次性收付款项终值系数”,简称“复利终值系数”,用符号(F/P,i,n)表示。复利终值系数可以通过查阅“1元复利终值表”直接获得 。 上式也可写作:F=P (F/P,i,n) 例如: 某人将10 000元存放于银行,年存款利率为6%,则经过三年时间的本利和为: F=P·(1+i)3 =10 000×(1+6%)3=11 910.16元) 或F=P×(F/P,i,n)=10 000×(F/P,6%,3) =10 000 ×1.191=11 910 2.复利的现值(已知终值F,求现值P) 计算公式为: P = F ·(1+i)-n 式中(1+i)-n通常称作“一次性收付款项现值系数”,记作(P/F,i,n),可以直接查阅“1元复利现值表”。上式也可写作: P=F·(P/F,i,n)。 例:某投资项目预计5年后可获得收益100万元,按投资报酬率10%计算,则现在应投资多少? P = F·(1+i)-n=F·(P/F,i,n) =100×(1+10%)-5=1000×(P/F,10%,5) =100×0.6209=62.09(万元) 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每年复利次数超过一次时的年利率; 实际利率:每年只复利一次的利率。 关系:1+i=(1+r/m)m i=(1+r/m)m -1 式中:i为实际利率;r为名义利率;m为每年复利次数 第 44页 例P257 4、年金的计算 含义:年金是指一定时期内等额定期收付的系列款项,通常记作A。 注意:年金并未强调时间间隔为一年。 分类:普通年金,即付年金、递延年金、永续年金等几种。 (1)普通年金 定义:是指从第一期起,在一定时期内每期期末等额发生的系列收付款项,又称后付年金 普通年金终值的计算公式为: F=A·(1+i)0+ A·(1+i)1+ A·(1+i)2+…A·(1+i)n-2+ A·(1+i)n-1 1in1 FA· i上式中的分式称作“年金终值系数”,记为(F/A,i,n),可通过直接查阅“1元年金终值表”求得有关数值。 上式也可写作:F=A·(F/A,i,n)。 例:张某购房,向银行贷款,贷款合同规定每年还款2000元,期限10年,如果已知贷款利率为5 %,问张某还款的总金额是多少? 已知:A=2000元,n=10 利率为 5%, 则: F=2000(F/A,i,n) =2000(F/A,5%,10) =2000×12.578 =25156元 2)偿债基金 计算公式为: i 分式称作“偿债基金系数”,记为(A/F,i,n),可直接查阅“偿债基金 AF·n(1i)1系数表”或通过年金终值系数的倒数推算出来。 上式也可写作: A=F·(A/F,i, n) 或 A=F·[1/(F/A,i, n)] 例:假设某企业有一笔4年后到期的借款,到期值为1000万元。若存款复利率为10%,则为偿还该项借款应建立的偿债基金应为多少? 3)普通年金现值的计算(已知年金A,求年金现值P) 年金现值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期期末等额收付款项的复利现值之和。 年金现值的计算公式为: P=A·(1+i)-1+A·(1+i)-2+…+A·(1+i)-(n-1)+A·(1+i)-n 11in PA· i 式中的分式称作“年金现值系数”,记为(P/A,i,n),可通过直接查阅“1元年金现值表”求得有关数值。 上式也可以写作: P=A·(P/A,i,n) 第 45页 例:某企业租入一项设备,每年年末需要支付租金100万元,年复利率为10%,则5年内应支付的租金总额的现值为多少? 4)年资本回收额的计算(已知年金现值P,求年金A) 资本回收是指在给定的年限内等额回收初始投入资本或清偿所欠债务的价值指标。 计算公式为: i AP· 1(1i)n式中的分式称作“资本回收系数”,记为(A/P,i,n),可直接查阅“资本回收系数表”或利用年金现值系数的倒数求得。 上式也可写作: APA/P,i,n,或AP··1/P/A,i,n 例:某企业现在借得1000万元的贷款,在10年内以年利率为12%等额偿还,则每年应付的金额为多少? 1)预付年金 指从第一期起,在一定时期内每期期初等额收付的系列款项,又称先付年金或即付年金。 与普通年金的区别:付款时间不同。 n期预付年金与n期普通年金的关系 1)预付年金终值的计算 即付年金的终值是其最后一期期末时的本利和,是各期收付款项的复利终值之和。 计算公式为: F=A·(1+i)1+A·(1+i)2+…A·(1+i)n-2+A·(1+i)n-1 + A·(1+i)n =(1+i)[A·(1+i)0+A·(1+i)1+A·(1+i)2+…A·(1+i)n-2+ A·(1+i)n-1 ] 1in1 FA··1ii (1i)n11 A·1i·(F/A,i,n)(1+i) 上式可写作: F = A = A·[(F/A,i,n+1)-1] 例:某公司决定连续5年于每年年初存入100000元作为职工奖励基金,银行存第 46页 款利率为10%。则该公司在第5年末能一次取出本利和为多少? 2)即付年金现值的计算 n期即付年金现值与n期普通年现值的期限相同,但由于其付款时间不同,n期即付年现值比n期普通年金现值少折现一期。 计算公式为: P=A·(1+i)0 + A·(1+i)-1+A·(1+i)-2+…+A·(1+i)-(n-1) =(1+i)[A·(1+i)-1+A·(1+i)-2+…+A·(1+i)-(n-1)+ A·(1+i)-n ] 11in PA··1ii,i,n)(1+i) 上式记作 P=A·(P/A n1 =A·((P/A,11ii,n-1)+1) A·1(3)递延年金现值的计算 i 递延年金是指第一次收付款发生时间与第一期无关,而是隔若干期(假设为s期,s≥1)后才开始发生的系列等额收付款项。 1)递延年金的现值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11in11isPA· ii A·P/A,i,nP/A,i,s或 11insPA··1is i A·P/A,i ,ns·P/F,i,s2)递延年金的终值的计算 F=A·(F/A,i,n-s) 例:某人在年初存入一笔资金,存满5年后从第6年年末起每年末取出1000元,至第10年末取完,银行存款利率为10%。则此人应在最初一次存入银行的钱数为多少? (4)永续年金现值的计算 永续年金是指无限期等额收付的特种年金,即期限趋于无穷的普通年金。 可视为普通年金的特殊形式。没有终值,只有现值。 永续年金现值的计算公式为: 1APA· i(1i)tt1 作业/思考题:预习下一节内容 作业/思考题:练习现值和终值的计算。(详见配套习题) 教学后记:本节课内容难度很大,应该讲慢,重点结合例题分析该方法的运用。 第 47页 课程教案(№: 26) 授课内容 课 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论□实践 现金流量 授课学时 2 讲授法+ppt 1. 熟悉企业的现金流量是什么; 2. 掌握现金流量的核算程序 教学重点与难点 运用相关方法计算现金流量。 (包括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或举例等) (一)现金流量的概念 指投资项目从筹建、设计、施工、正式投产使用至报废为止的整个期间内引起的现金流量入和现金流出的数量。 “现金”是广义的现金,它不仅包括各种货币资金,还包括项目需要投入企业所拥有的非货币资源的变现价值。比如,一个投资项目需要使用原有的厂房、设备、材料等,则相关的现金流量是指它们的变现价值,而不是其帐面价值。 现金流量 CF : 现金流入量CI 现金流出量CO 确定现金流量应注意的问题 (一)原则 “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非付现成本费用的计算 ①折旧 ②无形资产 ③开办费 折旧计算方法、费用的摊销方法不同,影响利润指标相关性、可比性,最终影响决策、判断。 (二)假设条件 投资项目类型假设 全投资假设-------假设全部资金都是自有资金 建设期投入全部资金假设 经营期与折旧年限一致假设 时点指标假设 (二)现金流量的构成 1、根据项目投资的阶段(现金流量产生的时间上)划分 第 48页 教学过程设计 (1)初始现金流量/投资现金流量。初始现金流量是指为使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而发生的有关现金流量,是项目的投资支出。 包括: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 用于流动资产的投资 其他投资 原有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 投资现金流量 =投资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 +设备的变现价值 -(设备的变现价值-折余价值)×税率 2)营业现金流量 营业现金流量是指项目投入运行后,在整个经营寿命期间内因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量。这些现金流量通常是按照会计年度计算: 经营期某年净现金流量=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 =营业收入—(营业总成本—非付现成本)—所得税 =营业收入—营业总成本—所得税 +非付现成本 =净利 + 折旧 =(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折旧)×(1—所得税率)+折旧 =营业收入×(1—所得税率)—付现成本×(1—所得税率)+折旧×所得税率 或=净利+折旧+摊销+利息+回收额 净利=(年收入- 年经营成本-年折旧- 年利息- 年摊销)×(1-T) (3)终结现金流量。终结现金流量是指投资项目终结时所发生的各种现金流量。 主要包括:(1)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2)投资时垫支的流动资金的收回;(3)停止使用的土地的变价收入,以及为结束项目而发生的各种清理费用。 项目终止现金流量 =实际固定资产残值收入 +原投入的流动资金 -(实际残值收入-预定残值)×税率 2、根据现金流量的流向(内容上)划分 1)现金流入量 指项目引起的企业现金收入的增加额。 ① 营业收入 经营期(一般用全部销售收入来替代) ②流动资金回收额(发生在终结点) ③固定资产残值的回收额(发生在终结点) ④其他 2)现金流出量 指项目引起的现金支出的增加额。 1、建设投资 指在建设期内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和建设内容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 产投资和开办费投资等项投资的总称,它是建设期发生的主要现金流出量。实际上就是前面所讲的原始总投资中的一部分。即原始总投资中全部现实资金中的长期投资。 流动资金投资 也是原始总投资中的一部分,也是全部现实资金的一部分。但它指的是一个投资项目所引起的短期资金的投放,它和建设投资合称为项目的原始总投资。 第 49页 3、经营成本 是指在经营期内为满足正常生产经营而动用现实货币资金支付的成本费用,又被称为付现的营运成本(或简称付现成本)。 经营成本=全部成本费用-折旧-摊销-利息支出 4、各项税款 主要指所得税 5、其他 3)现金净流量 现金净流量是指在项目计算期内由每年现金流入量与同年现金流出量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序列指标,它是计算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重要依据。 在整个项目计算期的各个阶段上,都可能发生现金流量。必须逐年估算每一时点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并计算该时点的净现金流量,以便正确进行投资决策。 NCF=CI-CO 序列指标 ②建设期NCF≤0,经营期NCF>0 计算: (一)建设期NCF0~S=-投资额 (二)经营期NCFS+1~n=CI-CO =营业收入+回收额-建设投资-经营成本-流动资金-所得税 =营业收入+回收额-经营成本-所得税 =营业收入-(全部成本费用-折旧-摊销-利息支出) -所得税+回收额 =净利+折旧+摊销+利息支出+回收额 例:某项目原始投资210万,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0万元于建设起点一次投入,无形资产投资25万元,流动资金投资65万元 。该项目建设期为2年,建成时投入无形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投资。经营期5年,到期残值8万元,无形资产投资从投产年份起分5年摊销完毕。投产后,年营业收入170万,年经营成本80万,该企业按直线法折旧,全部流动资金于终点回收,所得税率33% ,折现率10%。 要求: 计算项目的现金流量。 解:项目计算期 n = 2+5 =7 年 NCF0= —120 万元 0 1 2 3 4 5 6 7 NCF1=0 NCF2= —90万元 NCF3-6=年净利+年折旧+年摊销 其中:年折旧=(120 - 8)/5 = 22.4万元 年净利=(年收入-年经营成本-年折旧-年摊销)(1—T) =(170 - 80 - 22.4 - 25/5)× (1—33%) = 41.942万元 NCF3—6= 41.942 + 22.4 + 5 = 69.342万元 NCF7 = 69.342 + 8 + 65 = 142.342万元 第 50页 作业/思考题:预习下一节内容 作业/思考题:练习现金流量的计算。(详见配套习题) 教学后记:本节课内容较难,结合例题讲解会更好! 第 51页 课程教案(№: 27) 授课内容 课 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资本成本的概述; 2.掌握资本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 理论□实践 资本成本的概述 授课学时 2 讲授法+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 正确运用资本成本的方法,为企业投资做出决策。 (包括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或举例等) (一)概念:资金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 广义指各种资金的资金成本。狭义指长期资金成本。 (二)内容 1、用资费用;2、筹资费用 (三)表示方法 1、 绝对数 2、 相对数 资金成本率 资金占用费D 资金(本)成本率K== 筹集资金总额-资金筹集费P-F 或 资金占用费D K== 筹集资金总(额1-筹集费用率P()1-f) 资本成本有多种形式,在比较不同筹资方式时,常采用个别资本成本,包 括普通股成本、优先股成本、保留盈余成本、长期借款成本、债券成本;在进(四)资本成本的计量 行资本结构决策时,使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在进行追加筹资决策时,则使用 1、长期借款成本 边际资本成本。 iL(1T)i(1T) KB== L(1F)1F 由于银行借款筹资费F(即手续费)较低,为简化计算,也可以忽略不计,则上式可简化为:K=iL(1-T)/L= i(1-T) 例:某企业取得3年期长期借款500万元,年利率为11%,每年付息一次,到期一次还本,筹资费用率为1%,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该项长期借款的资本成本为: 第 52页 教学过程设计 2、债券成本 发行公司债券的成本包括债券利息和筹资费用。不考虑时间价值时,一次还本、分期付息的方式,债券资金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I(1T)B.(1T)KB== B0(1F)B0(1F) 式中: KB ─债券资本成本 I ─债券年利息 T ─所得税率 B ─债券面值 F ─债券筹资费用率 B0-债券的发行价格计算的筹资额; I ─债券票面利率; 3、优先股成本 优先股的资金成本主要是指优先股固定股利。优先股的资本成本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 KP ─优先股资本成本率 DP ─优先股每期支付的固定股利 PP ─优先股发行价格 fp ─优先股发行费用率 4、普通股成本 普通股的股利一般不是固定的,通常是逐年增长的。下面介绍几种计算方法: (1)评价法 利用现金股利估算普通股资本成本,也称股利固定增长模型法。 D KS=+G C(1F) 式中:KS-普通股的资本成本率; C-普通股发行价格总额; F-普通股的取得费用率; D-普通股预期年股利; G-普通股股利的固定增长率。 n 每期支付的现金股利按照固定速率增长。KW=KjWj j1D0(1g)D0(1g)2D0(1g)3D0(1g)nPe(1fe) 23n1Ke(1Ke)(1Ke)(1Ke) D0(1g)tD0(1g) tt1ee D0(1g)D1Kgg ePe(1fe)Pe(1fe)5、留存收益资本成本率 KS =DC/PC +g D0――第1年前的现金股利 (五)综合资金成本 D1――第1年支付的现金股利 企业在进行筹资和投资决策时,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每一类资金的个别成g――股利递增率 本,更需要考虑由多种资本构成的企业的总体资金成本,即综合资金成本,又 第 53页 (1K)Kg 称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它是以各种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为权数,对个别资金成本进行加权平均确定的。 计算公式: n KW=KjWj j1 作业/思考题:预习下一节内容 作业/思考题:练习资本成本方法的计算。(详见配套习题) 教学后记:本节课内容难度较大,结合例题讲解,学生更容易得接受。 第 54页 课程教案(№: 28) 授课内容 课 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论实践 综合实训模拟 授课学时 2 讲授法+ppt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生产中相关产品管理计算的问题,可以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设计出符合生产特点的管理核算程序。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出符合生产特点的管理核算程序。 (包括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或举例等) 教学过程设计 综合模拟企业生产管理的核算流程及程序设计。 作业/思考题:模拟企业管理核算 作业/思考题:练习管理计算。(详见配套习题) 教学后记:光有理论知识,远远不够,我们老师要加强实践锻炼,才能更好的上课。 第 5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