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奇人张静江,脚部残疾,却一已之力撑起孙中山革命
张静江,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结识孙中山先生后便开始对孙中山先生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孙中山先生称他为“革命圣人”。后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其主持建设委员会工作,蒋介石称他为“革命导师”。
张静江(1877年-1950),出生于号称南浔“四象”之一的江南丝商巨贾之家。(南浔人按照家财多少,分别将富户称为“大象”、“牛”和“小黄狗”,镇上共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墩小黄狗”,四象为刘、张、庞、顾四家)。张静江共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二。少年时代,张静江性殊顽劣,而智异常童。他爱好围棋和骑马,常在故乡南浔狭窄的街巷中纵马疾驰。而且性好交友,喜冒险,因而自号“人杰”。
18岁时,张静江罹患骨痛症,成为跛足,行走不便;不久又害眼病,视力大受影响,因此父亲同意他放弃参加科举考试,改而钻研书画。
奇人就是奇人,他并没有被人生现状束缚。而是一路高歌猛进,扶摇直上。
19岁时,他的父亲张宝善捐银十万两,他捐得一个江苏省候补道员头衔。并且在同年,张静江得以门当户对地与苏州籍人士、山东学台姚菊岐之女姚蕙结为夫妇。
1900年,张静江通过岳父姚菊岐结识了军机大臣李鸿藻的儿子李石曾。借助李石曾去了法国。张静江热衷于贸易,次年即在巴黎马德兰广场4号开设通运公司,开中国人在法国办公司的先河。通运公司经营中国生丝、茶叶及古董,张静江凭借家族的经商传统和自己在古玩字画方面的知识,迅速在中法贸易中积累财富,又在英国伦敦、美国纽约设立了分公司,“获利之巨,无法估计”。
1905年,在西方现代文化的熏陶下,张静江对中国当时的封建社会深恶痛绝。1906年底和吴稚晖、李石曾被称为旅法华人中的“三剑客”。他们三人又和蔡元培在在巴黎创建了世界社,1907年又出版《新世纪》周刊和《世界画报》(姚蕙为发行人),内容主要是暴露满清政府的腐败,宣传革命,介绍欧美文化和风景。当然,所有这些活动的经费,均由张静江提供。
1906年初,张静江为了筹办杂志,偶遇孙中山,英雄所见略同,共同的信仰与社会责任感点燃两位年轻人对祖国未来的期望,表示他愿意支持革命。
他们约定,如果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有经费需要,即在电报中以5个字母代表所需经费的数额(如A代表1万法郎,E代表5万法郎)。自1907年起,张静江多次在经济上资助孙中山及同盟会的行动。孙中山曾说过:“自同盟会成立以后,始有向外筹资之举。当时出资最勇而多者,张静江也。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孙中山前往巴黎筹款时,经常在张静江寓所开会,而会后就睡在张静江家会客室的地毯上。正是有了张静江在经济上的大力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得以大踏步的向前走。
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重,张静江北上探视,因此他成为孙中山病危时签署遗嘱的在场证明人之一。3月12日,孙中山去世,张静江则为12位丧事筹备委员之一。此后,他又参与南京中山陵的建造,直到1929年“奉安大典”全部完成。
俗话说,钱是硬头货,有钱好办事。张静江基本上包揽了孙中山革命的主要开支,是孙中山革命重要经济支柱,如果没有张静江,孙中山的革命之路会走得如何,恐怕就不好说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