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广州市番禺区地处广东省中南部,位于穗港澳的地理中心位置,北与广州市海珠区相接,东临狮子洋与东莞市相望,西与南海、顺德、中山市(区)相邻,南滨珠江口,与南沙区接壤,地理位置优越。全区总面积786.15平方公里,辖9个镇、10个街道,有247个行政村、
89个居委会。2010年底,全区户籍人口100.13万人。 番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始建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农业颇具特色,工商业发达,为历代的通商口岸,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岭南文化、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之一,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到近现代,番禺更涌现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学者、名流,有“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开创岭南画派的画坛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诗、书、画名家叶恭绰、赵少昂、李天马、麦华三、周千秋,建筑工程界泰斗罗明熵,地质学家何杰,教育家许
崇清等。
番禺区正以建设广州市现代化新城区为目标,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番禺,全力发展广州大学城(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化新区)、广州亚运城(以亚运城为启动区,与莲花山地区融合发展的都市新区)、番禺新城(总部经济CBD区、休闲度假区、现代居住区)、广州南站商务区(商务、商业和居住综合发展区,穗港澳现代服务业合作先行先试区)、广州番禺轿车生产研发基地(先进制造业集群区)、广州番禺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大型装备制造集聚
区)和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国内最大的商品展贸中心)七大重点区域,着力打造生态型岭南水乡典范,争当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示范区
和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行地。
经济状况
综合经济
2010年,番禺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圆满完成第16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的筹办和服务保障工作。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51.06亿元,增长15.5%,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5.26亿元、433.33亿元、572.47亿元,比例为4.30:41.23:54.47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3.17亿元,增长24.1%;工业总产值1791.15亿元,增长24.3%;农业总产值75.32亿元,增长5.1%;万元GDP能耗下降 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35.59亿元,增长3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8.40亿元,增长28.6%;实际利用外资3.58亿美元,增长7.4%;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4905元,增长14.8%;城镇居
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6元,增长11%。
农业
2010年番禺区农业总产值75.32亿元,增长5.1%。农业结构和布局
进一步优化,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数量居广州各区(市)之首。依托沙田水乡和农业生态特色,推进乡村旅游业和“农家乐”,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稳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成功举办第二届农产品博览会暨第十届中国锦鲤大赛、第八届旅游文化美食节,名优农产
品知名度大幅提升。
工业
2010年,番禺区工业总产值1791.15亿元,增长24.3%。制造业先进,40个大型项目投资总额达218亿元,预计投产后总产值达700亿元。广汽自主品牌首款车“传祺”于2010年9月正式下线,成为广州亚运会指定礼宾接待用车,展示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制造业的新 成就。中船低速柴油机、广州南车城市轨道车辆维修组装基地、南
方电网调峰调频总部等多个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顺利。
城市建设
建筑业
2010全年我区资质以内建筑业总产值41.52亿元,增长25.8%。2010年全区建筑业总产值中,建筑工程产值最大,增长最快,是建筑业快速发展的主动力。从其分类看,建筑工程产值29.30亿元,增长36.0%;安装工程产值11.52亿元,增长8.8%;其它产值0.70亿元, 下降20.8%。建筑工程产值、安装工程产值与其他产值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70.6%、27.7%和1.7%,建筑工程产值占建筑业
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扩大。
城市管理
实施区内地铁地面换乘枢纽建设,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停车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加大“惠民一号”河涌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力度,实现对沙湾水道饮用水源保护区全河段监控。前锋二期和7个镇街污水处理厂在亚运会前投入使用,城镇集中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45万吨/天。积极引导市民参与垃圾分类处理,初步建成覆盖全区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完成火烧岗垃圾填埋场扩容改造。对主干道、 中心城区道路和各镇街样板路进行绿化美化,目前全区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达48.14%,人均公共绿化面积27.2平方米。深入开展创建垃圾处理文明区活动,大力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与管理体系建设。加大“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创建力度,88%的社区达到省创建标
准。
城市规划
番禺是广州实施“南拓”战略的重点地区,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利,以“七纵四横”为骨干的高、快速公路和6条轨道交通线相衔接的立体式交通网络,使番禺成为珠三角“1小时都市生活圈”交通枢纽中心。亚洲规模最大的火车站——广州南站座落于该区,附近的五大国际机场以及2个10万吨级、4个5万吨级海港使番禺成为华南地区
的交通枢纽。
2010年,德怡大桥顺利通车,结束了番禺区内最后的孤岛村大刀沙岛无路可通的历史。东新高速、南二环高速、南番大道、黄榄快速干线、广明高速等广佛同城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其中东新、南二环、南番3项工程投入使用,“广佛握手桥”海怡大桥正式通车。客运班车公交化改造顺利推进,地铁地面换乘枢纽不断优化。
文化、卫生和体育
完善新型城乡合作医疗“番禺模式”,参合率提高到99.99%,筹资标准提高到380元/人•年。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个、农村社区服务站21间,形成较完善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市民步行15分钟就可
以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
强化星海文化品牌,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合唱节暨第二届星海国际合唱节,冼星海纪念馆湴湄分馆落成 开放。开展评选十大城市名片、十种番禺手信等“十全十美看番禺”活动。农家书屋和绿色网园实现社区
(村)全覆盖。8名番禺籍运动员代表中国出征亚运,喜获2金2银1铜的好成绩。
教育
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确立“上品教化”的教育理念,全区共有169所规范化学校,15.1万名学生 享受免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学位率达到100%,高考、中考成绩排名连续5年居广州各区(市) 前列。在广州市率先试行“积分制”办法解决外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近两年大幅提高教师收入,
基本实现教师待遇“两相当”。
科学技术
政府注重对科技的投入,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全年科技三项费用13528万元,增长7.5%。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全年开发重点科技项目18项,其中已投产应用6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7家、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6家。全年共鉴定科技成果11项,推广及应用科技成果
31项;全区受理专利申请2109个,批准专利授权1525个,分别增长23.7%和37.0%。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已取得专业技术职称人数达 46583人,其中:高级职称2050人,中级职称12945
人,初级职称31588人。
人民收入
2010年,据100户城镇居民和12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9947元,
增长10.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417元,增长8.4%。
生活保障
我区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10年,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48万人,人均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至2022元/人•月,参加各类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达20.4万人,其中35岁以上农民参保率达91.5%。创建充分就业社区63个,创建率70.8%。在广州市率先探索
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办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数字计生工作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劳动就业
2010年免费培训城镇失业人员553人、农村劳动力8705人,培训后就业率分别为78%和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