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年五年级课外文言文古文阅读(部编版-带答案)

来源:小奈知识网
2019年部编版五年级古文课外阅读

文言文练习(带答案)

一、景公之时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陛:宫殿的台阶。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 (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 ...

>

(3)立有间 ( ) (4)寡人闻命矣。 ( ) ....

2、 翻译句子:

(1)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3、 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有什么借鉴意义

/

二、永之氓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解释加点词:

(1)永之氓咸善游 ( ) (2)乘小船绝湘水 ( ) ..

(3)吾腰千钱 ( ) (4)有顷,益怠 ( ) ..

2.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译文: (2)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译文:

(3)汝愚之甚!蔽之甚! 译文:

3.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

三、田登作郡

)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 )

1.解释加点词:

(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 ) (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 ..

2.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译文:

3.这个故事的大意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即:

~

4.你认为,田登是个怎样的人

四、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擅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昃:zè,太阳偏西。

1.给加点字注音。

&

再适长.山 ( ) 既长.

( ) 2.解释加点字

既长. : 再适.长山 : 五年未尝.

解衣 : 知其.世家: 日昃始.

食 : 3.翻译下面句子

或夜昏怠: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4、判断对错

(1)范仲淹,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希文,谥文正。官至副宰相。((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5.说说文中主要记叙了范仲淹刻苦读书的哪几件事

五、宁戚饭牛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进,于是,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赁车者,执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桓公闻之,扶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

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合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

群臣争之曰:“客卫人,去齐五百里,不远,不若使人问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恐有小恶,以其小恶,忘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难全,政用其长者。”逐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

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

【注释】郭门:古时的城墙一般有两层,外面的一层成为郭,郭门就是外城的门。

商歌:指唱歌。中国古代采用五声音阶,以宫、商、角、徵、羽为五个音级,故称商歌。

饭牛:给牛喂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宁戚欲干齐桓公 干:求取官职。 B 夜开门,辟赁车者 辟:使……回避。

C客卫人,去齐五百里 去:距离。 D逐举,大用之 举:推举。

2、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2)桓公反至,从者以请/以其小恶,忘人之......大美。

A、两个“所以”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所以”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C、两个“所以”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D、两个“所以”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扮作一个商人,租一辆车子到齐国去。

B、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奇怪啊!这个唱歌的人是非常奇怪的人。

C、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第二天再见,劝说桓公,认为天下应该如何治理。

D、且人固难全,政用其长者——况且人本来难以十全十美,只能用他的长处。

4、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说明选拔人才是国家振兴的关键。

B、说明对人才不应该求全责备。

C、说明领导应像齐桓公那样发现人才,大胆使用人才。

D、说明发现人才就要立即使用,不应该进行调查,以免失去人才。

1.(1)下雪(2)通“披”,穿着 (3)一会儿(4)领教、受教

2.(1)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

(2)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后会想到别人还饿着,自己穿暖后会想到别人还冻着,自己安逸后会想到别人辛劳着。3.(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 :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二、1.(1)都、全部(2)渡(横渡)(3)腰上挂着(4)更加

2.(1)你是最善于游泳的,今天怎么会落在最后面呀 (2)(那个人)回答说:“我的腰上挂着许多银子,太重了,因此落在后面了。”(3)你真是太愚蠢了!太糊涂了!(4)自身都要被淹死了,还要那些银子做什么用呢3.讽刺那些要钱不要命(嗜财如命)的人。

永州一带的人民都很会游泳。一天,水突然涨起很大,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船破了,有一人用尽全力来游却不能和平常一样,他的同伴说:“你最会游水,今天为什么落后了”他说:“我的腰带上系着很重的千文钱,因此落后了。”他的同伴说:“为什么不丢掉它”这个人不做声,摇着头,过了一会儿,更加往下沉;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大声呼喊道:“你太愚蠢了!太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了!眼看将要死,还不愿丢掉身上的钱,留着干什么”那人又摇头,之后就淹死了。

三、1.忌讳 全,整 2.于是整个州都把灯说成是“火”。3.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4.专制、蛮横、独裁,不顾老百姓生活的胡作非为的昏官。

田登担任郡守,为人专制蛮横,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触犯的人都遭到鞭打。(因登和灯同音)全州城里的人都称“灯”为“火”。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官员在州城里贴出告示,说:“本州照例放火三日”。当地的老百姓,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源于此。

故事北宋时,有个州的太守名田登,为人专制蛮横,因为他名“登”,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于是,只要是与“登”字同音的,都要其它字来代替。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不少吏卒因为说到与“登”同音的字,都遭到鞭打。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依照以往的惯例,州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灯。可是这次,却让出告示的官员感到左有为难。.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想了好久,写告示的小官员只能把“灯”字改成”火”字。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照例放火三日”。告示贴出后,老百姓看了

都惊吵喧闹起来。尤其是一些外地来的客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真的以为官府要在城里放三天火呢!大家纷纷收拾行李,争着离开这是非之地。当地的老百姓,平时对于田登的专制蛮横无理已经是非常不满,这次看了官府贴出的这张告示,更是气愤万分,忿忿他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什么世道!”

释义:允许当官的放火胡作非为,不允许老百姓点灯照明。比喻反动统治者能够胡作非为,老百姓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宁戚想要到齐桓公那里去求取官职,因为穷困无法接近齐桓公,于是,受雇替商人赶车到齐国去,夜晚就在城门之外住宿,齐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晚打开城门,所有赶车者都得回避,跟随齐桓公的人很多,而且都拿着明亮的火把。宁戚在车前给牛喂食,看到齐桓公而悲伤,敲打着牛角,唱着很悲伤的歌曲。齐桓公听见后,扶着他的仆人的手走下车说:“奇怪啊,这个唱歌的人是非一般之人啊。”齐桓公于是命令,用后面的车子装载一同回朝。齐桓公回到朝廷,手下人向他请示如何处置宁戚。齐桓公说:“赏赐给他官衣官帽,我将接见他。”宁戚见到齐桓公,游说齐桓公统一四境;第二天再见,更劝说齐桓公统一天下。齐桓公非常高兴,将重用宁戚。群臣们都纷纷劝齐桓公说:“宁戚是卫国人,离我们齐国只有五百里路,不是很远,不如我们派人去打听打听他的情况,如果他确实是个贤能的人,再重用他也不为晚。”齐桓公说:“不可这样,打听可能会听到一些小毛病,因为小毛病,而忘记人家的主要美德,这就是君主往往错失天下人才的原因。况且一个人很难十全十美,治政只用他的长处即可。”于是就提拔重用了宁戚,授给他卿相的大官。此举为齐桓公赢得了天下的人心,这就是他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原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