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丽艳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玉米螟在我国以亚洲玉米螟为优势种,是一种具有巨大危害的世界性害虫,也是我区玉米生产上的第一害虫,如不防治一般年份减产玉米10%左右,大发生年份,玉米损失可达30%以上。现将我区近年来玉米螟发生与防治的概况综述如下。
116041)
因此,其危害无论达到何种严重的程度,对产量影响也不大,只是雌穗柄或穗轴被钻蛀对灌浆和千粒重有所影响,或雌穗顶部籽粒被咬坏直接造成少量产量损失。
由此可见,发生在叶心期世代(第一代)的玉米螟是造成减产的最主要世代,也是必须抓好第一代玉米螟防治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发生在穗期的玉米螟(第二代)其生存率远远高于发生在心叶期的螟虫(第一代),这是玉米收获时螟虫较多和越冬基数大的重要原因。
1玉米螟发生与为害的特点
我区玉米螟1年发生两代。第一代卵始期在6
月中旬末,卵盛期在6月下旬中,低龄幼虫盛发期在
6月下旬末至7月上旬,高龄幼虫盛发期在7月中下
旬。
玉米螟属钻蛀性害虫,其主要特性是“趋触性”,即幼虫有一种寻找能使其体表尽可能多地与寄生植物相接处的要求与习性。低龄幼虫的趋触性主要表现为“潜藏性”而高龄幼虫的趋触性则表现为“钻蛀性”。第一代玉米螟低龄幼虫发生期正处玉米心叶期,幼虫均潜藏在玉米心叶中为害,造成玉米花叶,当玉米抽雄后,潜藏环境被破坏,幼虫也发育到4龄以后的高龄期,则开始表现其钻蛀性,钻蛀玉米雄穗柄和茎秆。钻蛀雄穗柄对玉米没有产量影响,而钻蛀雌穗柄及以下茎节,则严重影响玉米产量,这是玉米螟造成玉米损失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代卵盛期发生在8月上中旬,正处于玉米花丝盛期,卵块孵化后,低龄幼虫大多潜藏在花丝丛中取食为害,部分在叶腋中取食花粉,发育至4~5龄高龄幼虫后,一部分幼虫直接咬食雌穗顶端的灌浆期籽粒或自雌穗顶端直接钻入穗轴,更多的幼虫则向下转移蛀入雌穗柄和茎秆。由于此时雌穗已定型,
表1
冬后百杆活虫数(头)玉米受害株数(%)发生程度防治方法
防治面积(公顷)
防治面积占玉米播种面积(%)防治效果
2我区玉米螟发生与防治概况
玉米螟发生程度的轻重,与冬后虫量基数、气候
条件及一代卵高峰期与玉米“易感期”的吻合程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如果冬后虫量基数百秆活虫数在50头以上,5~6月份降水较多、湿度较大,一代卵高峰与玉米心叶中期吻合,则一代玉米螟将偏重乃至大发生。
现将我区2004~2008年一代玉米螟发生与防治情况列于表1。
3
3.1
玉米螟防治对策
影响防效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我区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总的
看来,防效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一是一代玉米螟卵期拖得较长,玉米着卵的时间和空间都较分散,使得相当一部分螟卵未能被赤眼蜂所寄生。二是赤眼蜂卡的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如
2006年蜂卡的寄生率只达到77%;蜂卡出蜂日与田
2006年4438
中偏重赤眼蜂
一代玉米螟发生与防治情况
2004年11037.5
大发生赤眼蜂
2005年63.563.4
中偏重赤眼蜂
2007年8878
大发生赤眼蜂
2008年5132.6
中偏重赤眼蜂
400072.568.03400085.589.816666.690.576.36666.695.680.66666.695.688.1
注:①冬后百杆活虫数为5月中旬调查数据。②玉米受害株率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未防地块的调查数据。③防治效果是以8月上旬田间调查玉米受害株率来计算的。
-111-
2009.2粮食作物夏玉米小斑病重度发生的
原因及防治措施
胡福流
邱
美
吴
峰
(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病原菌为玉蜀沗平脐蠕孢菌[Bipolarismaydis(Nishik.)Shoemaker]。玉米是一种重要的旱粮作物,在驿城区粮食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常年种植面积在2.4万hm2以上。
463000)
病,然后向上蔓延扩展。叶片病斑形状因品种抗性不同其表现有差异:①椭圆形病斑,受叶鞘限制表现为长方形,有明显的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②纺锤形病斑,病斑大而不受叶鞘限制,黄褐色或灰色,病斑上有轮纹;③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基本上不扩大,斑点周围有黄褐色晕圈。天气高温高湿时,前两种病斑在幼苗上尤其明显,病叶枯死快,后一种病斑数量多时连成片,使病叶变黄枯死。
2008年夏季玉米小斑病在我区暴发流行,其发生面积在0.94万hm2左右。据发病盛期不同类型区玉米
田调查,平均病田率39%,平均病株率62%,最高
80%,平均病叶率27%以上。玉米小斑病发病较普遍,蔓延发展快,被危害的玉米,平均每hm2损失产量1350kg,全区玉米减产3240万kg,减产20%,经济损
失4860万元,严重影响了全区夏玉米优质、高产和稳产。为此,笔者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防治试验结果,分析提出了夏玉米小斑病的发生症状和特征、发生规律、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
2发生规律
玉米小斑病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株上越冬,以
上年收获后的玉米秸秆堆中的病残株为主。到了幼苗生长季节内,遇到温湿度适宜,越冬菌源产生分生孢子,并迅速传播到玉米植株上,在叶面有水膜的条件下萌发侵入,遇到适宜发病的温湿度条件,经5~7d重新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再侵染造成重发生流行趋势。田间最初在植株下部叶片发病,并向周围植株传播扩散,当病株率达到30%以上时,再向植株上部叶片扩展为害。
1发生症状和特征
玉米小斑病在玉米的各个生育时期都可以发
生,以玉米抽雄后发病重,直接为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叶片上病斑小而多,后期常愈合成斑块。病叶初期出现褐色水渍状小斑,逐渐扩大成椭圆型,边缘有紫色或赤褐色晕纹的病斑,以后中部颜色变淡,出现赤褐色轮纹,再后,病斑因受叶脉限制,多呈两侧平行、两端椭圆的形状。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有灰黑色绒毛状物(分生孢子)。枯斑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间放蜂日吻合程度不高;蜂卡纸设计也不很合理,分点投放撕卡时蜂卵脱落损失较多。三是蜂卡投放质量不高,有些村重视不够,没严格按操作规程设卡,使蜂卡在田间分布不均,因受到赤眼蜂活动范围的限制,田间赤眼蜂分布也不均。四是受气候影响,放蜂的几天遇到刮大风、下大雨,对赤眼蜂杀伤较大。
3发病原因
温度和水分条件对玉米小斑病的发生和流行影
响很大。小斑病的发生需要的适温较高,产生分生孢子的最适温度为23~23℃,适合田间发病的日平均温度为25~28℃,在适温的条件下,又有充足的水分,病力、无公害等优点,但毕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认为,由于玉米螟基本不存在远距离迁飞的可能性,所以如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首先处理好玉米秸秆,如粉碎后还田或沤制肥料或作词料,或采用白僵菌封垛措施,是一种很好的防治方法;其次,在越冬代成虫发生期采用杀虫灯诱杀螟蛾,也是一种有明显防效且无公害的重要措施;再其次就是向田间投放赤眼蜂,消灭田间大部分螟卵;最后,如能在玉米心叶末期对玉米花叶率较高的地块,在玉米心叶中撒放有机磷与菊酯类杀虫剂混配的高效颗粒剂,则一定可以收到较为彻底的防治效果。
3.2防治的对策
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是阻止出现高龄幼虫的钻蛀
现象。任何单一的防治措施,都不能收到十分理想的防治效果。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虽然具有省工省
-1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