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作业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2

来源:小奈知识网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恐龙无处不在》 阿西莫夫 美国 B.《蜡烛》 西蒙诺夫 苏联 C.《苏州园林》 叶圣陶 《百科知识》 D.《大道之行也》 戴圣 明代 2.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石拱桥》——吴冠中——中国桥梁学家 B.《苏州园林》——叶圣陶——教育家 C.《三峡》——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 D.《答谢中书书》——陶弘景——《陶隐居集》

二、现代文阅读

3.

我所见的叶圣陶

朱自清

①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那时刘延陵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教书。到了那边,他就和我说:“叶圣陶也在这儿。”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他这样告我。我好奇地问道:“怎样一个人?”出乎我的意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哩。”但是延陵和我去访问圣陶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年纪并不老,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

②记得见面的那一天是一个阴天。我见了生人照例说不出话;圣陶似乎也如此。我们只谈了几句关于作品的泛泛的意见,便告辞了。延陵告诉我每星期六圣陶总回甪直去;他很爱他的家。他在校时常邀延陵出去散步;我因与他不熟,只独自坐在屋里。不久,中国公学忽然起了风潮。我向延陵说起一个强硬的办法;——实在是一个笨而无聊的办法!——我说只怕叶圣陶未必赞成。但是出乎我的意外,他居然赞成了!后来细想他许是有意优容我们吧;这真是老大哥的态度呢。我们的办法天然是失败了,风潮延宕下去;于是大家都住到上海来。我和圣陶差不多天天见面;同时又认识了西谛,予同诸兄。这样经过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实在是我的很好的日子。

③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

1

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张,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见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他对于世间妥协的精神是极厌恨的。在这一月中,我看见他发过一次怒;——始终我只看见他发过这一次怒——那便是对于风潮的妥协论者的蔑视。

④风潮结束了,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

⑥在杭州待了两个月,放寒假前,他便匆匆地回去了;他实在离不开家,临去时让我告诉学校当局,无论如何不回来了。但他却到北平住了半年,也是朋友拉去的。北平回去不久,便入了商务印书馆编译部,家也搬到上海。从此在上海待下去,直到现在——中间又被朋友拉到福州一次,有一篇《将离》抒写那回的别恨,是缠绵悱恻的文字。

⑦十六年一月,我接眷北来,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在一种意义上,他正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他自己也能“作达”,所以仍然——也许格外——是可亲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

2

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门了。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那晚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⑧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圣陶这几年里似乎到十字街头走过一趟,但现在怎么样呢?我却不甚了然。他从前晚饭时总喝点酒,“以半醺为度”;近来不大能喝酒了,却学了吹笛——前些日子说已会一出《八阳》,现在该又会了别的了吧。他本来喜欢看看电影,现在又喜欢听听昆曲了。但这些都不是“厌世”,如或人所说的;圣陶是不会厌世的,我知道。又,他虽会喝酒,加上吹笛,却不曾抽什么“上等的纸烟”,也不曾住过什么“小小别墅”,如或人所想的,这个我也知道。 (1).作者的友人刘延陵称叶圣陶是“一位老先生”,对此,作者是否赞同?为什么? 【答】

(2).文章第③段中,作者写叶圣陶是一个“极和易的人”,为什么又写到他的“发怒”呢? 【答】 (3).结合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叶圣陶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4).朱自清的文章朴素自然而又饱含真挚的感情,它的好处要细心玩味才能够体会。请以文章结尾划线句为例说说你的看法。

【答】

(5).朱自清在记人的文章中,常常引录人物的口语,虽寥寥几句,但极为传神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请从文中举一例说说其中的妙处。

【答】

参考答案

1.D 2.A

3

3. 【小题1】 一开始作者并不赞同,因为虽亲见叶圣陶在服饰、风度上与作者平日对他的想像有一定距离,但作者认为叶圣陶年纪并不老。后来,渐渐赞同,因为作者觉得从叶圣陶的沉默寡言、不懂浪漫来看,确可以把他看作“老先生”。 【小题2】

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写他难得一次发怒,更能衬托出他平时为人的和易,更能突出他对妥协精神的厌恨之深。 【小题3】

①沉默寡言而不喜欢辩论。②极为和易却深深厌恨世间的妥协精神。③孩子般天真和恋家,反对一切形式主义。④提笔从容而文稿极清楚,不怎么浪漫却能体谅别人。 【小题4】

结尾处这两句话语言质朴平淡,仿佛是面对面坐着亲切地谈话, “我知道”“这个我也知道”这两句话蕴含了两人深深的相知之情。 【小题5】

①例如“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通过反复,生动地表现了叶圣陶性格的和易。 ②例如“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通过自问自答,表现了他对形式主义的反感。 ③例如 “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通过感叹,表现了他对自己文学构思的得意。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