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12169501 A(43)申请公布日 2021.01.05
(21)申请号 202011106855.4(22)申请日 2020.10.16
(71)申请人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高浪西路1600
号(72)发明人 任文波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代理人 焦海峰(51)Int.Cl.
B01D 47/08(2006.01)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3页
(54)发明名称
一种粉尘净化系统(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粉尘净化系统,包括粉尘收集装置,以及设置在粉尘收集装置上,且用于向所述粉尘收集装置内部同步喷射气气体介质和流体介质的颗粒化成装置,所述粉尘收集装置包括处理腔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处理腔体上用于收集粉尘并将粉尘向所述处理腔体内喷射的吸除尘一体结构,所述颗粒化成装置包括嵌入并贯穿过所述处理腔体侧壁的喷出部件,使用时,能够通过设置的颗粒化成装置,同步的向处理腔体内部喷射气体介质和流体介质,进一步能够使吸尘结构所收集的粉尘与流体介质进行混合形成大颗粒粉尘,其不仅能够避免较小的粉尘粉尘难以收集的问题,而且在使用时,也能够加速粉尘在其内部的沉降,可有效的提高其集尘的效率。
CN 112169501 ACN 112169501 A
权 利 要 求 书
1/2页
1.一种粉尘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粉尘收集装置,以及设置在粉尘收集装置上,且用于向所述粉尘收集装置内部同步喷射气体介质和流体介质的颗粒化成装置(1);
所述粉尘收集装置包括处理腔体(2),以及设置在所述处理腔体(2)上用于收集粉尘并将粉尘向所述处理腔体(2)内输送的吸尘结构(3);
所述颗粒化成装置(1)包括嵌入并贯穿过所述处理腔体(2)侧壁的喷出部件(4),以及设置在所述处理腔体(2)外壁上的介质输入部件(5),所述介质输入部件(5)用于为所述喷出部件(4)输入气体介质和流体介质,所述喷出部件(4)用于将所述气体介质和所述流体介质交替式喷射至所述处理腔体(2)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粉尘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出部件(4)包括位于处理腔体(2)内部,且为镂空结构的介质传导板(401),所述介质传导板(401)位于密封套筒背向粉尘输送方向的一侧,且所述介质传导板(401)为延伸出处理腔体(2)设置,其中,
在所述介质传导板(401)的端部设置有多个多孔混合喷流件(402),且在所述介质传导板(401)的内部还设置有介质输送孔道(403),所述介质输送孔道(403)用于连接介质输入部件(5)和多孔混合喷流件(402),以使得所述介质输入部件(5)将气体介质和流体介质输送给多孔混合喷流件(402),由所述多孔混合喷流件(402)将所述气体介质和所述流体介质混合喷入所述处理腔体(2)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粉尘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混合喷流件(402)包括通过所述气体输送管(404)与所述介质输送孔道(403)相连接的过渡腔(405),以及设置在所述过渡腔(405)中且能够相对于所述过渡腔(405)进行转动的旋转喷流机构(406),所述旋转喷流机构(406)至少部分延伸处出所述过渡腔(405)至所述处理腔体(2)内,所述旋转喷流机构(406)位于过渡腔(405)内的一端通过所述流体输送管(407)与介质输送孔道(403)相连接,所述过渡腔(405)通过气体输送管(404)与介质输送孔道(403)相连接,且所述过渡腔(405)远离气体输送管(404)的一侧通过过渡管(408)与旋转喷流机构(406)延伸出所述过渡腔(405)的部位相连接,所述介质输送孔道(403)通过气体输送管(404)向所述过渡腔(405)输送所述气体介质,以使得旋转喷流机构(406)进行旋转喷射所述流体介质和所述气体介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粉尘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喷流机构(406)包括通过第一旋转接头(409)与流体输送管(407)相连接的旋转管(410),以及与旋转管(410)相连接的喷流管(411),所述喷流管(411)通过第二旋转接头(412)与过渡管(408)相连接,且所述旋转管(410)转动连接在过渡腔(405)内,所述喷流管(411)的喷射端为倾斜设置,且所述喷流管(411)的喷射端为延伸出过渡腔(405)至处理腔体(2)内设置,在所述旋转管(410)的外壁上固定有置于所述过渡腔(405)中的推动旋翼(413),所述推动旋翼(413)由流经过渡腔(405)的气体介质推动,以使得所述气体介质和所述流体介质以抛洒状从所述喷流管(411)喷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粉尘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接头(409)与所述流体输送管(407)相匹配的一端均固定有密封板(414),所述密封板(414)为半圆形结构,且两个所述密封板(414)随第一旋转接头(409)的转动而交错或重叠,以使得所述喷流管(411)间歇喷射流体介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粉尘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旋翼(413)至少设
2
CN 112169501 A
权 利 要 求 书
2/2页
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推动旋翼(413)顺次固定在所述旋转管(410)上,且两个所述推动旋翼(413)的叶片为交错设置,在所述推动旋翼(413)的叶片的表面设置有多个以所述推动旋翼(413)的旋转中心为圆心的导流弧板(415),且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导流弧板(415)的间距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粉尘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处理腔体(2)内位于所述喷流管(411)喷射所述流体介质和所述气体介质的一侧形成有用于供粉尘与所述流体介质进行混合的扰流区,在所述处理腔体(2)的外壁上套接有与外界气泵相连接的导气环(6),所述导气环(6)上连接有多个贯穿所述处理腔体(2)侧壁,且延伸至所述扰流区中的导气管(7),所述外界气泵通过所述导气管(7)将扰流气体注入扰流区,以使得所述粉尘与所述流体介质进行混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粉尘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扰流区中还设置有两个能够相对于所述处理腔体(2)滑动的震荡板(8),所述震荡板(8)通过传动组件(9)与所述喷流管(411)相连接,在两个所述震荡板(8)之间设置有多个弹性扰流带(10),多个所述弹性扰流带(10)形成颗粒形成区,所述喷流管(411)向所述颗粒形成区旋转喷射所述流体介质和所述气体介质的混合物,以使得所述震荡板(8)同步带动所述弹性扰流带(10)进行运动,进一步在所述扰流气体与弹性扰流带的协同扰流下,使粉尘在颗粒形成区与所述流体介质混合形成大颗粒粉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粉尘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扰流带(10)的表面与所述处理腔体(2)的周面形成有夹角,以使得所述弹性扰流带(10)在所述喷流管(411)旋转喷射所述流体介质和所述气体介质的作用下进行震荡扰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粉尘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扰流带(10)的表面与所述处理腔体(2)的周面形成有夹角在30-60度之间,且在所述弹性扰流带(10)上设置有密集的弹性绒毛(11),所述弹性绒毛(11)的长度自所述弹性扰流带(10)中心位置至所述弹性扰流带(10)两端为逐步增加设置,所述弹性绒毛(11)用于拦截所述粉尘与所述流体介质,以使得所述小颗粒粉尘形成大颗粒粉尘。
3
CN 112169501 A
说 明 书一种粉尘净化系统
1/6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粉尘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粉尘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灰尘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灰尘来源于工业排放物、燃烧烟尘、土壤扬尘等,对于一些产品的生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漂浮于空气中的粉尘,严重威胁到了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0003]对于会产生大量漂浮于空气中的粉尘的工厂而言,其除尘工作的有序进行是重中之重,当前的工厂多为采用布袋作为过滤介质,以实现对空气中的粉尘进行收集,但是其在收集粉尘的过程中,较小的粉尘颗粒很容易堵塞布袋或通过布袋直接被排出,其不仅会影响到集尘的正常进行,而且也容易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粉尘净化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小颗粒粉尘容易堵塞布袋或直接通过布袋被排出,不仅会影响集尘的正常进行,而且也容易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具体提供下述技术方案:[0006]一种粉尘净化系统,包括粉尘收集装置,以及设置在粉尘收集装置上,且用于向所述粉尘收集装置内部同步喷射气体介质和流体介质的颗粒化成装置;[0007]所述粉尘收集装置包括处理腔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处理腔体上用于收集粉尘并将粉尘向所述处理腔体内输送的吸尘结构;
[0008]所述颗粒化成装置包括嵌入并贯穿过所述处理腔体侧壁的喷出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处理腔体外壁上的介质输入部件,所述介质输入部件用于为所述喷出部件输入气体介质和流体介质,所述喷出部件用于将所述气体介质和所述流体介质交替式喷射至所述处理腔体内部。
[0009]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喷出部件包括位于处理腔体内部,且为镂空结构的介质传导板,所述介质传导板位于密封套筒背向粉尘输送方向的一侧,且所述介质传导板为延伸出处理腔体设置,其中,
[0010]在所述介质传导板的端部设置有多个多孔混合喷流件,且在所述介质传导板的内部还设置有介质输送孔道,所述介质输送孔道用于连接介质输入部件和多孔混合喷流件,以使得所述介质输入部件将气体介质和流体介质输送给多孔混合喷流件,由所述多孔混合喷流件将所述气体介质和所述流体介质混合喷入所述处理腔体内部。[001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多孔混合喷流件包括通过所述气体输送管与所述介质输送孔道相连接的过渡腔,以及设置在所述过渡腔中且能够相对于所述过渡腔进行转动的旋转喷流机构,所述旋转喷流机构至少部分延伸处出所述过渡腔至所述处理腔体内,所述旋转喷流机构位于过渡腔内的一端通过所述流体输送管与介质输送孔道相连接,
4
CN 112169501 A
说 明 书
2/6页
所述过渡腔通过气体输送管与介质输送孔道相连接,且所述过渡腔远离气体输送管的一侧通过过渡管与旋转喷流机构延伸出所述过渡腔的部位相连接,所述介质输送孔道通过气体输送管向所述过渡腔输送所述气体介质,以使得旋转喷流机构进行旋转喷射所述流体介质和所述气体介质。
[001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旋转喷流机构包括通过第一旋转接头与流体输送管相连接的旋转管,以及与旋转管相连接的喷流管,所述喷流管通过第二旋转接头与过渡管相连接,且所述旋转管转动连接在过渡腔内,所述喷流管的喷射端为倾斜设置,且所述喷流管的喷射端为延伸出过渡腔至处理腔体内设置,在所述旋转管的外壁上固定有置于所述过渡腔中的推动旋翼,所述推动旋翼由流经过渡腔的气体介质推动,以使得所述气体介质和所述流体介质以抛洒状从所述喷流管喷出。[0013]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旋转接头与所述流体输送管相匹配的一端均固定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为半圆形结构,且两个所述密封板随第一旋转接头的转动而交错或重叠,以使得所述喷流管间歇喷射流体介质。[0014]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推动旋翼至少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推动旋翼顺次固定在所述旋转管上,且两个所述推动旋翼的叶片为交错设置,在所述推动旋翼的叶片的表面设置有多个以所述推动旋翼的旋转中心为圆心的导流弧板,且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导流弧板的间距相同。
[0015]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处理腔体内位于所述喷流管喷射所述流体介质和所述气体介质的一侧形成有用于供粉尘与所述流体介质进行混合的扰流区,在所述处理腔体的外壁上套接有与外界气泵相连接的导气环,所述导气环上连接有多个贯穿所述处理腔体侧壁,且延伸至所述扰流区中的导气管,所述外界气泵通过所述导气管将扰流气体注入扰流区,以使得所述粉尘与所述流体介质进行混合。[0016]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扰流区中还设置有两个能够相对于所述处理腔体滑动的震荡板,所述震荡板通过传动组件与所述喷流管相连接,在两个所述震荡板之间设置有多个弹性扰流带,多个所述弹性扰流带形成颗粒形成区,所述喷流管向所述颗粒形成区旋转喷射所述流体介质和所述气体介质的混合物,以使得所述震荡板同步带动所述弹性扰流带进行运动,进一步在所述扰流气体与弹性扰流带的协同扰流下,使粉尘在颗粒形成区与所述流体介质混合形成大颗粒粉尘。[0017]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弹性扰流带的表面与所述处理腔体的周面形成有夹角,以使得所述弹性扰流带在所述喷流管旋转喷射所述流体介质和所述气体介质的作用下进行震荡扰流。
[001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弹性扰流带的表面与所述处理腔体的周面形成有夹角在30-60度之间,且在所述弹性扰流带上设置有密集的弹性绒毛,所述弹性绒毛的长度自所述弹性扰流带中心位置至所述弹性扰流带两端为逐步增加设置,所述弹性绒毛用于拦截所述粉尘与所述流体介质,以使得所述小颗粒粉尘形成大颗粒粉尘。[0019]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0020]本发明在进行使用时,能够通过设置的颗粒化成装置,同步的向处理腔体内部喷射气体介质和流体介质,进一步能够使吸尘结构所收集的粉尘与流体介质进行混合形成大颗粒粉尘,其不仅能够避免较小的粉尘粉尘难以收集的问题,而且在使用时,也能够加速粉
5
CN 112169501 A
说 明 书
3/6页
尘在其内部的沉降,可有效的提高其集尘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0022]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喷出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多孔混合喷流件的结构示意图;[0025]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旋转接头的结构示意图;[0026]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弹性扰流带的结构示意图。[0027]图中的标号分别表示如下:[0028]1-颗粒化成装置;2-处理腔体;3-吸尘结构;4-喷出部件;5-介质输入部件;6-导气环;7-导气管;8-震荡板;9-传动组件;10-弹性扰流带;11-弹性绒毛;[0029]401-介质传导板;402-多孔混合喷流件;403-介质输送孔道;404-气体输送管;405-过渡腔;406-旋转喷流机构;407-流体输送管;408-过渡管;409-第一旋转接头;410-旋转管;411-喷流管;412-第二旋转接头;413-推动旋翼;414-密封板;415-导流弧板。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0031]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粉尘净化系统,包括粉尘收集装置,以及设置在粉尘收集装置上,且用于向粉尘收集装置内部同步喷射气体介质和流体介质的颗粒化成装置1。
[0032]这里所采取的同步喷射气体介质和流体介质的方式,其主要是利用气体介质的流动来加强流体介质的喷射,同时利用气体介质的流动来带动流体介质在粉尘收集装置内部进行均匀的分散,相较于单独的喷射流体,其喷射后流体介质能够更加均匀的分布于粉尘收集装置的内部。[0033]其中,粉尘收集装置一般性的包括处理腔体2,以及设置在处理腔体2上用于收集粉尘并将粉尘向处理腔体2内输送的吸尘结构3。[0034]吸尘结构3为常规的机械结构,主要包括与处理腔体2相连通的风管,以及设置在风管中且由驱动电机带动的风机,风机工作能够使风管产生负压力,进一步则可使粉尘在负压的作用下输送至处理腔体2中,其吸尘结构3的具体设置方式和结构可根据实际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实现正常的吸尘。
[0035]颗粒化成装置1包括嵌入并贯穿过处理腔体2侧壁的喷出部件4,以及设置在处理腔体2外壁上的介质输入部件5,介质输入部件5用于为喷出部件4输入气体介质和流体介
6
CN 112169501 A
说 明 书
4/6页
质,喷出部件4用于将气体介质和流体介质交替式喷射至处理腔体2内部。[0036]粉尘收集装置实际还包括布袋集尘腔,即利用布袋过滤的方式截取气流中经过颗粒化成装置1处理后的粉尘颗粒,以实现完整的除尘功能。[0037]气体介质优选为空气,而流体介质则优选为水,使其在使用时,能够在保证小颗粒粉尘正常形成大颗粒粉尘的同时,降低其使用的成本。[0038]喷出部件4包括位于处理腔体2内部,且为镂空结构的介质传导板401,介质传导板401位于密封套筒背向粉尘输送方向的一侧,且介质传导板401为延伸出处理腔体2设置,其中,
[0039]在介质传导板401的端部设置有多个多孔混合喷流件402,且在介质传导板401的内部还设置有介质输送孔道403,介质输送孔道403用于连接介质输入部件5和多孔混合喷流件402,以使得介质输入部件5将气体介质和流体介质输送给多孔混合喷流件402,由多孔混合喷流件402将气体介质和流体介质混合喷入处理腔体2内部。[0040]介质输送孔道403分为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分别用于输送流体介质和气体介质,以使得流体介质和气体介质能够从多孔混合喷流件402中对应的管道进行喷出。
[0041]介质传导板401主要起到支撑多孔混合喷流件402和设置介质输送孔道403的作用,其镂空的结构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不影响粉尘正常的流动,而为了防止灰尘容易在多孔混合喷流件402表面进行堆积的问题,这里的多孔混合喷流件402朝向粉尘运动方向的一端优选为锥形结构,使灰尘在多孔混合喷流件402表面时,能够顺着多孔混合喷流件402具有倾斜面落下。
[0042]如图1和图2所示,多孔混合喷流件402包括通过气体输送管404与介质输送孔道403相连接的过渡腔405,以及设置在过渡腔405中且能够相对于过渡腔405进行转动的旋转喷流机构406,旋转喷流机构406至少部分延伸处出过渡腔405至处理腔体2内,旋转喷流机构406位于过渡腔405内的一端通过流体输送管407与介质输送孔道403相连接,过渡腔405通过气体输送管404与介质输送孔道403相连接,且过渡腔405远离气体输送管404的一侧通过过渡管408与旋转喷流机构406延伸出过渡腔405的部位相连接,介质输送孔道403通过气体输送管404向过渡腔405输送气体介质,以使得旋转喷流机构406进行旋转喷射流体介质和气体介质。[0043]首先,通过介质输送孔道403输送的流体介质能够进入旋转喷流机构406中,进一步能够由旋转喷流机构406将流体介质从旋转喷流机构406的开口端喷出,而与此同时通过介质输送孔道403所输送的气体介质能够通过气体输送管404输入至过渡腔405中,而进入过渡腔405中的气体介质能够通过过渡管408汇集至旋转喷流机构406,从而可使气体介质和流体介质由旋转喷流机构406进行混合喷出。[0044]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旋转喷流机构406包括通过第一旋转接头409与流体输送管407相连接的旋转管410,以及与旋转管410相连接的喷流管411,喷流管411通过第二旋转接头412与过渡管408相连接,且旋转管410转动连接在过渡腔405内,喷流管411的喷射端为倾斜设置,其主要是用于在旋转喷射气体介质和流体介质时,能够使流体介质更加分散的抛射于处理腔体2中,进一步通过增加流体介质与粉尘的接触,来提高小颗粒粉尘凝聚成大颗粒粉尘的效率。
7
CN 112169501 A[0045]
说 明 书
5/6页
喷流管411的喷射端为延伸出过渡腔405至处理腔体2内设置,在旋转管410的外壁
上固定有置于过渡腔405中的推动旋翼413,推动旋翼413由流经过渡腔405的气体介质推动,以使得气体介质和流体介质以抛洒状从喷流管411喷出。[0046]即在气体介质在流经过渡腔405时,能够通过气体介质的流动来推动推动旋翼413进行转动,推动旋翼413在旋转时,则可带动旋转管410与喷流管411的同步转动,进一步则可实现喷流管411进行旋转喷射气体介质和流体介质,流体介质和气体介质在通过喷流管411混合喷出时,流体介质能够借助气体介质的流动来加强其从喷流管411喷出时的初速度,进一步则可提高在喷射后流体介质在处理腔体1中的分布程度,进而可使粉尘能够更充分的与流体介质混合形成大颗粒粉尘。[0047]第一旋转接头409与流体输送管407相匹配的一端均固定有密封板414,密封板414为半圆形结构,且两个密封板414随第一旋转接头409的转动而交错或重叠,以使得喷流管411间歇喷射流体介质。
[0048]第一旋转接头409和第二旋转接头均为常规的机械件,用于在旋转的同时,保证气体介质或流体介质的正常传导,在通过气体介质推动推动旋翼413进行旋转时,其会使置于第一旋转接头409上的密封板414相对于置于流体输送管407上的密封板414进行转动,从而能够使两个密封板414配合进行交替的重叠或交错,进一步则使流体介质间歇式的从喷流管411中喷出,可避免持续性喷射不仅会降低气体介质推动流体介质从喷流管411喷出的速度,而且还容易导致处理腔体2内部堆积大量的流体介质,使粉尘在处理腔体2内部形成泥水的问题。
[0049]推动旋翼413至少设置有两个,两个推动旋翼413顺次固定在旋转管410上,且两个推动旋翼413的叶片为交错设置,在推动旋翼413的叶片的表面设置有多个以推动旋翼413的旋转中心为圆心的导流弧板415,且任意相邻两个导流弧板415的间距相同。[0050]导流弧板415主要起到导流的作用,以使得气体介质在过渡腔405中流通时,能够顺着导流弧板415来推动推动旋翼413,进一步提高气体介质推动推动旋翼413进行旋转的效率。
[0051]如图1和图5所示,在处理腔体2内位于喷流管411喷射流体介质和气体介质的一侧形成有用于供粉尘与流体介质进行混合的扰流区,在处理腔体2的外壁上套接有与外界气泵相连接的导气环6,导气环6上连接有多个贯穿处理腔体2侧壁,且延伸至扰流区中的导气管7,外界气泵通过导气管7将扰流气体注入扰流区,以使得粉尘与流体介质进行混合。
[0052]这里的导气环6向处理腔体2中喷射气体主要是辅助流体介质与粉尘颗粒的混合,使经过喷流管411喷射分布于处理腔体2中流体介质,能够借助导气环6所喷射的气体进一步做不规则运动,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流体介质在此位置与粉尘颗粒的结合。[0053]在扰流区中还设置有两个能够相对于处理腔体2滑动的震荡板8,震荡板8通过传动组件9与喷流管411相连接,在两个震荡板8之间设置有多个弹性扰流带10,多个弹性扰流带10形成颗粒形成区,喷流管411向颗粒形成区旋转喷射流体介质和气体介质的混合物,以使得震荡板8同步带动弹性扰流带10进行运动,进一步在扰流气体与弹性扰流带的协同扰流下,使粉尘在颗粒形成区与流体介质混合形成大颗粒粉尘。[0054]传动组件9为常规的机械传动部件,在其包括通过齿轮与喷流管411相连接的传动杆,在传动杆远离喷流管411的一端通过凸轮与震荡板8相连接,即在喷流管411旋转喷射气
8
CN 112169501 A
说 明 书
6/6页
体介质和流体介质的同时,还会同步的带动震荡板411进行运动,震荡板411运动则可带动弹性扰流带10做拉伸运动,而弹性扰流带10具有一定弹性,因此在弹性扰流带10做拉伸运动时,能够产生一定幅度的震动,从而能通过弹性扰流带10的震动来进一步增加扰流的效果。
[0055]弹性扰流带10的表面与处理腔体2的周面形成有夹角,以使得弹性扰流带10在喷流管411旋转喷射流体介质和气体介质的作用下进行震荡扰流,这里所产生的震荡扰流由气体的流动进行产生,即气体在流动的过程中,弹性扰流带10能够阻碍气体的流动,因此在风压的作用下能够使弹性扰流带10让生形变,使其形变至对气体最小阻力的状态下,因风阻辨析,在弹性扰流带10滋生的弹性形变的力的作用下,其会恢复至阻碍气体流动的状态,因此在气体不停的注入处理腔体2中时,则能够使弹性扰流带10重复上述两种状态形成震动,进一步使在其震动的作用下,能够产生扰流的效果,从而能够加强水雾与粉尘的混合,使大颗粒粉尘快速的形成。
[0056]弹性扰流带10的表面与处理腔体2的周面形成有夹角在30-60度之间,且在弹性扰流带10上设置有密集的弹性绒毛11,弹性绒毛11的长度自弹性扰流带10中心位置至弹性扰流带10两端为逐步增加设置,弹性绒毛11用于拦截粉尘与流体介质,以使得小颗粒粉尘形成大颗粒粉尘,因弹性扰流带10自身的特性,因此其在震动的过程中,其两端固定的位置相较于中心位置处,其震动幅度会较小,弹性绒毛11的长度设置,则是在弹性扰流带10震动时,使弹性绒毛11拦截小颗粒粉尘的效率相同,而弹性绒毛11在拦截小颗粒粉尘的同时也是在拦截空气中的水雾,进一步在弹性绒毛11在随弹性扰流带10震荡的过程中,则可使其所拦截的水雾与小颗粒粉尘混合形成大颗粒粉尘。
[0057]弹性绒毛11对于大颗粒粉尘拦截支撑的力度有限,因此在小颗粒粉尘形成大颗粒粉尘时,大颗粒粉尘能够随弹性扰流带10的震荡而脱离弹性扰流带10,进一步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能够经过颗粒化成装置1进入至后续的收集装置内。[0058]以上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申请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9
CN 112169501 A
说 明 书 附 图
1/3页
图1
10
CN 112169501 A
说 明 书 附 图
2/3页
图2
图3
11
CN 112169501 A
说 明 书 附 图
3/3页
图4
图5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