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春秋吋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异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 推己
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取与转化
25.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见;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峻,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
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
A.儒家力图适应政治需要 B.商人势力威逼汉代的政治统治 C.农夫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
26.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
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刘邦意在 A.强化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 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 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进展 27. 表1
史书 成书朝代 史家 特点 《宋书》 南朝梁 沈约 称北朝政权为“岛夷” 《南齐书》 南朝梁 萧子显 称北朝政权为“岛夷” 《魏书》 北齐 魏收 称南朝政权为“索虏” 《南史》 唐代 李延寿 把南朝诸帝列入帝纪 《北史》 唐代 李延寿 把北朝诸帝列入帝纪 导致表1史书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缘由是
A.史书体例的变化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北人南迁的推动 D.政治局势的变化
28.隋唐时期,在首都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髙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这一现象反映了
A.权力平衡的需要 B.边患局势的变化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城市人口的增加
29.成书于南宋的《论学绳尺》包含了 156篇科场范文,该书酋卷《论诀》为名家的文章心得,心得之一便
是“‘性’、‘理’、论易晦,宜明白”。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A.科平制度逐步僵化 B.社会对科举制度的重视 C.八股文体初具雏形 D.科举推动理学的通俗化
30.西洋眼镜在明末毎期四五两银,淸顺治后,每副不过五六钱,苏杭一带低至七八分,几乎人人可得。据
争辩,瓦楞鬃帽、罗绮绸缎等也有类似情形。这些现象 A.说明手工业技术进展快速 B.反映了人们消费观的变化 C.促使中外贸易进一少扩大 D.说明钱贵银贱的趋势明显
31.明淸时期,地圆学说盛行且为社会有所接受,传教士将其奠基于亚里士多德四行学说之上,中国士人却
是在“西学中源”的经典传统中加以确认。这说明
A.客观事实的呈现需要历史想象 B.历史叙述与客观事实难以互证 C.历史叙述不足以形成历史结论 D.历史理解易受历史偏见的影响
32.1914年,外国人在中国定居达165000人,1918年急剧增长到245000人,一年后达350000人以上,其
中一半是日本人,也有将近148000个俄国人,13200个英国人,6700个美国人和4400个法国人。这种现象说明此时期
A. —战使中国成为主要移民区 B.民闻国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 C.列强在华利益受一战影响小 D.俄国乘机强化了对华侵略
33.新中国某年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从384亿元压到56亿元;积累率从39.6%降到10.4%;钢产量从1860万
吨压到667万吨。该年最可能处于
A. 土地改革后期 B.三大改造吋期 C.人民公社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34. 19世纪以前,英国专科医生盛行,其服务价格昂贵,19世纪以后,这个群体市场份额缩小,全科医生快
速崛起,且价格低廉。这一变化说明
A.医疗资源呈现社会化大生产趋势 B. 专科医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C.工业革命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恶化 D.工业革命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
35.20世纪中期前苏联赫鲁晓夫执政并首先从农业方面进行改革,扩大农场的自主经营权,并提高农产品价
格。该举动的主要缘由是
A.否定斯大林工业化模式 B.农业衰退引发农夫不满 C.农业衰退影响了工业化 D.国外对粮食的大量需求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四赛罗 (公元前106-前43年),古罗马有名的法学家。其“自然法”思想对西方罗马法系形成
起了重要作用。他认为自然定律是最高的理性。这种理性在人类心智中的凝化和充分进展就体现为法律。
正义的源头就是法律……若是真正的法,就不会在罗马一个样而在雅典另一个样;或者明日之法与今日之法有所不同。假如正义原则的立足点是公民的决议、国王的敕令和法官的判决,那么在民众投票下,正义将会被认可为抢劫、通奸和伪造遗嘱。后来,基督教神学受其影响巨大。 ——摘编自(爱尔兰)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
材料二 董仲舒(公元前198~前106年),西汉广川郡(今河北枣强县人)。他是西汉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法学家,其“以礼入法”思想对中华法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据此的相关断狱案例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例如: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依据当时法律,公开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相互隐蔽。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后来,唐律明确规定了父子相互隐匿不属犯罪。 ——摘编自马勇《帝国设计师:董仲舒传》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西塞罗与董仲舒的法制观念。(12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背景及历史价值。(13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经济进展观点看,统一应较分裂为优,由于大一统时期的一元体制有利于市场的均衡进展,这种体制下的经济活动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生产成本较低,而且大一统的环境有利于商 贸活动的开展,并在国际贸易中制造“大国”地位。但是从中国古代的史实来看,“家天下”体制的长期存在,使得分裂时期的经济进展状况却往往优于统一时期,主要有两方面的缘由:一、分裂时期的多元体制使民族活动的空间有所扩展;二、该体制有利于形成竞争,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45、46、47中任选一题作答,假如多做,则依据所做的第一题计算分数,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中国古代的法律,总体来说,始终有留意刑事诉讼而轻视民事诉公的特点,大多数的民事纠纷,都划归州县自行处理。相对而言,宋代较前面的朝代民事诉讼制度有肯定进步。《宋刑统•户婚律》有“婚田入务”专条:“谓诉田宅、婚姻债负,起十月一日,至(次年)三月三十曰检校,以外不和,并先有文案,交相侵夺者 (侵夺財产案件),不在此例。”又附“臣等参祥”: “全部论竞田宅、婚姻、債负之类,取十月一日以后,很多司受理,至(次年)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遣须毕,如未毕,具停滞刑狱事由闻奏。如是交相侵夺及诸般诉讼,但不干农人户者,所在官司随时受理断遣,不拘上件月日之限。”为维护交易秩序的平安和稳定, 法律还规定了民事诉讼时效,超过时效的诉讼,官府不再
受理,如宋太祖时规定因战乱出走又平安返回认领田宅者,超过十五年,官府不再受理。 ——摘编自何平《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的演化》
(1) 依据材料指出宋代的民事诉讼制度有哪些进步。(6分)
(2) 依据材料及所学学问,分析宋代民事诉讼制度进步的缘由。(9分) 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斗与和平】阅淡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近代以来印度与巴基斯坦同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后,英国政府被迫同意向印度人移交政权。1947年,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后患无穷的印度独立方案,即成立印度教徒的印度、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保留王公土邦,规定各邦有权按自愿原则选择加入上述两个国家,或保持同英国的旧有关系。印巴实现独立后,美国为印巴两国供应了120亿多美元的军事救济,这成为印巴双方军力建设的重要来源。由于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題,印巴于1947年和1965年进行了两次战斗,1965年印巴战斗后美国以终止救济为要挟,要求两国停止边疆争端,致力防范共产主义,这引起了两国领导人的不满,最终两国于1966年通过联合国达成了停火协议。此后巴基斯坦大力进展同苏联和中国的关系,以获得各种救济,印度也在1971年同苏联缔结了《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斗后,孟加拉国独立。 ——摘编自戴超武《1965年印巴战斗与美国的反应和政策》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印巴战斗发生的缘由。(7分)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影响印巴局势的主要因素。(8分) 47.【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高拱和张居正在主政隆庆内阁、推行改革之前,曾先后提出自己的带有纲领性的政治主见,即高拱的《除八弊疏》和张居正的《陈六事疏》。高拱的《除八弊疏》中,把当时的陈规陋俗条列为“八弊”:即“坏法”、“ 黩货”、“薄情”、“争妒”、“推诶”、“党比”、“苟且”、“浮言”,“八弊既除,百事能举”。张居正在《陈六事疏》中既指出了当时积弊之所在,又提出了改革之对策。他针对不务实际,谈论浮泛,提出“省谈论”的对策……针对国库亏空,民不聊生,提出“固邦本”的对策;针对倭寇侵扰,边防大弛,提出“饬武备”的对策,总之,就是要进行强国富民的整顿改革。 ——摘自岳天雷《论高拱的历史地位》 (1) 依据材料比较两篇疏文的异同。(6分)
(2) 依据材料及所学学问,分析两篇疏文提出的共同社会背景。(9分)
24-25:CA 26-30:BDCDB 31-35:DBCAC 41.
(1)西塞罗:自然法精神;以法治国;自然法是最高原则;法即正义。董仲舒:以礼入法;以法治国;强调等级。
(2)背景:西塞罗:罗马的扩张;人文主义及斯多亚学派的影响。董仲舒:汉朝大一统的形势;儒学本身的进展;对周秦历史的反思。历史价值:对古代国家治理影响大;影响了宗教的变迁;法的精神影响深远。 42.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古代分裂时期的社会条件更有利于经济的进展。
阐述:各政权各民族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各地区的土地利用和经济进展。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得到开发。南北方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沟通和军事需求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展进步。例如指南针、印刷术的创造,冶铁技术的进展进步等。分裂时期国内贸易受到限制,使政府被迫重视海外贸易的拓展。例如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快速进展。分裂时期各民族各政权之间的竞争促进了相互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推动了政策的调整或者改革的进行,有利于经济的进展。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 45. (15分)
(1)民事诉讼写入法律;法律明确规定民事诉讼受理的时限;规定诉讼时效。 (2)宋代商品经济进展;民事纠纷增多;政府加强经济管理。 46.(15分)
(1)缘由:蒙巴顿方案留下的冲突隐患;两国间固有的宗教、民族冲突;冷战局势的影响。 (2)主要因素:国家利益,历史文化传统,国际形势的进展变化,英美苏等国的干预影响。 47.(15分)
(1)相同:都指出社会的积弊,都主见改革。不同:高拱重在揭露社会积弊,张居正重在营造新局面的建议。
(2)明朝政治腐败;民穷财竭;边防松弛;社会冲突尖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